馬英九訪陸》古人智慧與現代生活結合 文言文並不落伍

前總統馬英九今天(6日)下午率大九學堂年輕學子參訪西安國家版本館。參訪結束後,馬英九發表談話指出,即使經過千百年的時空變遷,古人智慧仍然可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文言文並不落伍。(藍孝威攝)

前總統馬英九今天(6日)下午率大九學堂年輕學子參訪西安國家版本館。參訪結束後,馬英九發表談話指出,即使經過千百年的時空變遷,古人智慧仍然可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文言文並不落伍。「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幾千年前的文字,我們後人現在都能辨讀。版本館能將這麼多古籍保存完好,對中華文明的傳播綿延,有不可滅的貢獻。」

馬英九表示,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傳承和版本保存的意識與傳統,即使中華文明歷經滄桑,仍能流傳下許多寶貴典籍版本,記錄歷史、見證文明。臺灣民間也非常重視中華文化,對經典古籍的重視,是存在於絕大多數臺灣人心中的文化底蘊。

「古文的迷人之處,就在它能將博大精深的知識化爲言簡意賅的文字,經千百年變遷,仍能適應現代需求。」馬英九回憶,「我在念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跟着當時在石門水庫任職的媽媽住在桃園龍潭宿舍,那是67年前的事,臺灣既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電晶體收音機可聽,晚上沒事,37歲的年輕母親常常在『燈下課子』,教7歲的兒子念古文。記得啓蒙的第一課就是《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我到現在都牢記在心,古人從小開始的經典教育,對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古籍經典更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有許多現代的進步觀念,當時古籍都早有記載。」馬英九舉例,「例如1990年聯合國大會曾決議,要求各國全面禁止漁民在北太平洋使用『流刺網』(driftnet)捕魚,以免因爲網目太小,造成大小魚都捕,而使魚源枯竭。但《孟子》梁惠王篇早就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話。」

馬英九表示,「在那個年代就有這樣的概念。其實當時周朝,如果你捕魚不到一尺長的魚你要丟回去,可見在中國的歷史上環保概念一點都不生疏。當時博學的孟子就有保育觀念,足證中華文明的先進,即使經過千百年的時空變遷,仍能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所以文言文的古文並不落伍。」

馬英九表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已經超越地域的限制,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資產。「我看到大陸這幾年,打造幾座國家級的版本館,將載有中華文明印記和地方特色印記的各類版本納入其中,不但保存了歷史文化寶藏,也爲中華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種子,讓傳統經典能夠跨越時空的藩籬,重新活化運用持續傳承下去,我個人非常肯定。期盼中華文明古籍的智慧,如同歷史長河中的一盞明燈,繼續照亮中華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