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除了入侵 中國還有其他選項可逼臺灣統一
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卜大年與凱根撰文說,除了入侵之外,中國還有其他選項可逼迫臺灣統一。歐新社 尤昱程
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卜大年與凱根撰文說,除了入侵之外,中國還有其他選項可逼迫臺灣統一,包括強化現有對臺混合作戰,而美國政策在嚇阻或打擊這種策略上還待加強。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卜大年(DanBlumenthal)與重大威脅計劃主任凱根(Frederick W.Kagan)投書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他們寫道,臺灣安全愈來愈受關注是好事,但目前大衆討論仍過於集中在中國犯臺的威脅上。
他們認爲,比起入侵臺灣,中國更有可能採取所謂「非戰爭脅迫行動」,以政治和經濟戰爲中心,伴隨着有限的動能行動,主要理由有三:
首先,以非戰爭手段併吞臺灣,可大幅減少對中國其他大型策略目標的可能損害。中國的長期目標是繼續打造所謂「綜合國力」,成爲世界強國。接着,中國企圖果斷重塑國際政治,併成爲中心。雖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顯認爲統一臺灣是這項大業的重要元素,但他可能不願意拿中國邁向地緣政治主導地位的進程去冒險,開啓一場全面甚至全球性的戰爭。
其次,以政治戰爲中心的非戰爭策略與有限的動能行動有可能會成功。臺灣最近的選舉凸顯出內部政治極爲分歧,同時對美國支持也產生懷疑。這些情緒又因臺灣仍在國際上孤立而進一步加深。臺灣在國際事務上的地位自成一類,雖是功能齊備的民族國家,卻未獲大國承認。這就製造了機會,讓中國得以操弄臺灣怕被放棄的合理恐懼。
第三,非戰爭策略符合中國的戰略思維和過往行徑。一些中國作戰概念曾提到,利用非傳統動能武力應用的手段來打仗也很實用。中國經常在南海、東海和臺灣海峽的「灰色地帶作戰」用上這些概念。由於這一套大致收效,中國很有可能在併吞臺灣的行動中更積極採用。
卜大年與凱根寫道,他們的新報告顯示,北京有能力將這一套策略化爲現實。他們用中國戰略規畫者的思維設計了一場逼真的非戰爭脅迫行動,能讓中國在不用入侵或公然軍事封鎖的情況下建立對臺灣的政治控制。
他們模擬的這場行動以4年爲期,從臺灣新任總統就職到第一任期結束爲止。在這段期間,中國將破壞美臺關係,削弱臺灣政府的治理能力,並大幅消磨臺灣人的抵抗意志與美國協防颱灣的意願。
他們寫道,在這場假想行動中,臺灣陷入混亂,似乎被最堅實的盟友捨棄;於是中國趁機拋出橄欖枝,承諾不再脅迫,並保證某種程度的自主權,換取臺灣遵循北京指導方針的合作。而臺灣政府雖然不願成爲中國的一部分,仍選擇結束人民的苦難,同意一項最終如中國所願的統一計劃。
卜大年與凱根說,報告中概述的情境不代表他們的設想評估必然會發生,只是試圖證明非戰爭脅迫情境實際可行,且極爲危險。
他們認爲,美國、臺灣和區域盟友可採取一些行動來阻止這種策略。這些國家必須先明確表達臺灣依據國際法所享有的主權權利,才能對抗中國將封鎖與貨運檢查制度視爲「內政」的法律戰。
臺美政府也應合作提升臺灣反影響、反顛覆的法律權力和能力。這項合作應擴及更廣泛的領域,強化臺灣的準備工作,以抵抗封鎖和類似封鎖的經濟活動。
最後,以美國爲首的聯盟應讓中國付出政治和經濟代價,以嚇阻中國的軍事恫嚇行動。舉例來說,中國軍機頻頻出現在臺灣海峽上空,因應之道應是強化臺灣與國際社會之間的民航合作,並將臺灣納入區域防空架構。
卜大年與凱根在文末寫道,中國有很多辦法可以成功控制檯灣,包括強化現行「灰色地帶」作戰。中國可能會試圖利用臺灣的弱點,主要是臺灣在國際上的孤立處境和缺乏同盟,透過有組織的非戰爭脅迫行動,給臺灣社會帶來巨大折磨,並阻止美國干預;但藉由關注中國可能強化脅迫的手段,美國仍有能力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