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如何解凍? 美專家建議:不談原則只做「交易」

中國大陸新任駐美大使謝鋒23日抵美履新,有外媒認爲,謝鋒的到來是美中關係即將「解凍」的新跡象。(中新社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新任駐美大使謝鋒23日抵美履新,有外媒認爲,謝鋒的到來是美中關係即將「解凍」的新跡象。然而,分析人士認爲,鑑於美中之間「信任完全瓦解」,短期內改善美中關係「任務艱鉅」,但雙方可以避開「原則問題」,從具體的小事着手,甚至可以是「交易性的」,一步步建立某種信任。

美國之音報導,前美國國務院政策規畫司成員,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資深研究員曼寧(Robert Manning)表示,美中關係持續陷入「死亡螺旋」(a death spiral),的確有跡象顯示雙方都在努力試圖扭轉局面,因爲「雙方都在擔心事態發展失控」。

報導指出,進入5月,美中高層官員開始互動,有了「融冰」的跡象。5月8日,美國駐華大使尼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北京與大陸外長秦剛會晤;5月10到11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大陸最高外交官員王毅在維也納舉行會談。曼寧認爲,這次對話應該爲兩國在重大問題上重新接觸打下了基礎。

然而,就在雙方高層官員展示了互動的跡象後,美中關係近日還是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5月20日,七大工業國集團(G7)在日本廣島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成員國必須通過「去風險化」來抵禦中國的經濟脅迫,同時表達了對臺海局勢的關切。5月21日,大陸網信辦發佈聲明,以國安風險爲理由,要求其境內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

對如何重建「有效、可預測和建設性的」外交關係,美中之間的互信缺乏令專家們擔心。曼寧表示,「我認爲根本的挑戰是信任已經完全瓦解,問題是如何重建信任?」

曼寧建議美中以互惠措施爲基礎,一小步一小步,一塊磚一塊磚地建立某種程度的信任。美中之間的交流不得不是「交易性的」。他說,有很多小的事情可以做的,比如雙方重新開放被關閉的領事館、放寬學生和教師的簽證、開展貿易技術談判以及爲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制定全區規則等。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23日就美中如何解凍發表文章建議,美國應停止與北京就處理兩國關係的危機管理機制和原則進行談判。他說,在戰術層面,在當前的關係氣氛下,這些問題沒有取得進展的餘地。「現在推動這些話題將比降低風險更令人惱火」。

何瑞恩建議美國官員圍繞具體問題提出具體建議來降低與中國的風險。比如,美國可以就如何制定相互接受的、避免產生軌道碎片的反衛星試驗進行談判,或者就人工智慧支援的武器系統的使用限制進行談判等。他說,這樣的方法對管控兩國關係可能有效,比較不會有機會讓中國大陸提出美國必須在臺灣問題上改變做法,才能獲得北京在其他更廣泛的原則問題的合作。

何瑞恩甚至建議華府優先考慮與北京直接和私下的外交。他以2021年3月美中外交官在阿拉斯加的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王毅最近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期間的爭吵爲例說明,美中任何公開的事件都會適得其反。他說,私人信件、電話、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安靜對話、無戲劇性的訪問以及通過大使館開展的工作,將更有可能在美國與中國的優先事項上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