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恢復高層對話 建立危機管控機制

AIT處長孫曉雅表示,連美國自己都在尋求跟大陸的對話和交流。(摘自《大雲時堂》)

在今年2月美中氣球事件後,美中關係一度降到谷底,幾乎所有高層溝通管道都被切斷,但最近一段時間,兩國重啓高層對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8日就可能抵達北京,顯示美中之間雖有競爭,但是交流和溝通、對話仍不可缺少,這是避免因誤判導致「災難性後果」的做法。

去年8月,美國前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後,中國宣佈暫停與美國在多個領域的雙邊合作,包括戰區領導通話、氣候變化商談、打擊跨國犯罪合作及禁毒合作。至今,美中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尚未恢復,一直到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峇里島G7峰會會晤時,達成共識,願就緩和緊張關係而努力,以避免局勢失控。

布林肯訪華也是兩國元首達成協議的一部分,不過,今年2月初,美國宣佈在其領空監測到疑似中國偵察氣球,引發美國國會議員批評,美方隨後並將其擊落,布林肯取消訪問中國行程,雙邊關係跌入冰點。

幾個月來,拜登政府一直尋求與北京高層對話,以控制緊張局勢,5月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奧地利進行閉門會議。最新消息是布林肯18日抵達北京,進行外交會談。接着,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和商務部長雷蒙多也可能陸續訪華,拜登和習近平可能利用在美舊金山的亞太經合會峰會進行會談。

其實,在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最高峰時,雙方雖然在經濟上脫鉤,但美蘇不僅可以對話,甚至也有合作,美蘇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天花疫苗,美中兩個強權更有必要展開負責任和務實外交。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月初在一場演講中指出,無論在臺海或其他地區,美中無法對話,將會爲全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開放性的對話,可以作爲避免衝突的一個基本前提和「護欄」,他呼籲兩國該儘早重啓高層溝通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