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荔枝“小年”,海南如何突圍?

■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荔枝批量上市季即將到來,但受天氣影響,全國今年荔枝預計減產近四成。近日,海南日報記者瞭解到,較其他產區而言,今年海南荔枝減幅較小,全島總產量預估在19萬噸左右,減產約兩成。“白糖罌”“紫娘喜”和“無核荔”等品種減產較多,主栽品種“妃子笑”產量波動較小。

影響產量主要原因是什麼?政府、種植企業、農戶到科研機構,如何合力保障荔枝上市銷售?海南日報記者走訪海南多個荔枝產區,找尋答案。

技術託底

海南荔枝搶“鮮”報到

荔枝的產量,與荔枝的成花率和坐果率息息相關。

去年七八月以來,多變的天氣,影響了荔枝樹的光合作用,難以爲來年成花、坐果積蓄養分。緊接着,冬季出現低溫天數不足,造成荔枝花芽分化不充分,導致成花率偏低,成花質量差。今年二三月,在荔枝幼果生長的關鍵時期,又遇上連續的高溫乾旱天氣,導致荔枝生理落果加劇,成果率低。

海南日報記者走進瓊北荔枝主產區的文昌東路鎮,在海南農墾標準化“妃子笑”荔枝基地看到,荔枝已次第成熟。

“今年,我們的荔枝提前了10天成熟。”海南農墾東路農場公司(以下簡稱海墾東路)果蔬分公司經理林勇說,得益於良好的技術管理,該公司旗下4個基地1200餘畝荔枝,預估今年產量增長至125萬斤,平均甜度(TSS)達到20。“目前收購價在每斤8元上下,較去年上漲2元。”

“就目前調研情況來看,技術較爲成熟和管理到位的果園,荔枝的成花率、坐果率和最終產量都較高。”省農業科學院熱帶果樹研究所副所長鬍福初介紹,在同等氣候條件的限制下,管理技術是荔枝穩產增收的關鍵。

向“新”發力

多方保障荔枝產量

天氣、物候等客觀因素影響無法避免,海南從業者們如何保障荔枝產量?

系統化的技術總結和推廣必不可少。業內人士分析,“妃子笑”之所以受影響程度最小,不僅因爲該品種本身成花率高,更與多年的種植中成熟的“技術下鄉”推廣體系有關。

“時時觀察、儘早預判、及時干預,各個環節嚴加把控。”林勇說,比如暖冬保花,及時控梢促花和調控花芽,延長花期以留足充分的傳粉時間;高溫保果,及時保障水源灌溉和施加養肥,並時刻做好病蟲害防治……這套核心技術不僅服務於企業本身,更被免費推廣至周邊1.5萬畝果園的種植戶。

“系統化思維總結‘妃子笑’種植技術,環環相扣實現穩產,並不斷推廣改良至多個荔枝品種。”胡福初說,荔枝種植涉及枝梢培養、控梢促花、花芽調控、花穗處理、保果壯果等一系列技術的綜合應用。

目前,我省整合政府、龍頭企業、科研機構資源,形成了省、市、區三級農技服務推廣體系,成效顯著。據顯示,2010年,海南34萬畝荔枝,總產量約爲9萬噸;而到2023年,全省35萬畝荔枝的總產量達到24萬噸,產量增長了1.6倍多。

政企研合力

促進荔枝提質升級

“妃子笑”珠玉在前,其他荔枝能學些什麼?

“例如‘無核荔’和‘紫娘喜’這類成花難度高的品種,仍有許多瓶頸問題需要解決。”胡福初提出,未來,有賴政企研合力探索更爲科學、合理的系統化花果管理方案,提升它們的環境適應力和風險抵禦力。

培育優良新品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我省科研機構正在發力嘗試通過遺傳育種的方式,不斷選育容易成花、品質優良、豐產穩產、輕簡管理的新品種。

此外,果園也需滿足“硬條件”,比如良好的立地環境、高效的灌溉設施、穩定充足的灌溉水源、先進的監測設備等,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發力,不斷完善果園基礎設施。

目前,海南農墾在全省啓動“一場一品”轉型工作,整合自有荔枝資源,與陵水、海口、文昌等產地政府墾地協同合作,建設荔枝產業聯盟體系,進一步整合荔枝產業種植端,實現品種篩選、技術指導、原料供給、產品銷售、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組織化管理,從而實現資源集約節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