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勢美元時代 系列1》社評-人民幣維穩事關重大

美國聯準會(FED)上週升息,且預告明年可望升息3次,較原先預估的2次更多;升息原本就會讓國際美元走強,再加上「川普經濟」帶來的預期效益,美元可說已確立明年的強勢地位。所有新興市場及其它貨幣都將因此承受壓力,其中尤以人民幣的走向與影響最爲全球關注。

FED宣佈升息後,亞洲貨幣幾乎全部貶值,臺幣開盤貶了2角多,日圓貶破117元,歐元貶值幅度也達1.1%;其中最爲外界關切的人民幣中間價,週四人行公佈的匯價就貶值260點,離岸人民幣在盤中一度下跌400點,市場預期年底前人民幣兌美元就將到7元的價位。至21日止,美元指數已站上103,後勢仍看俏。

除升息因素外,川普經濟政策將大幅減稅,且對美國企業海外獲利匯回給予「租稅大赦」,稅率只有10%,各界都看好可吸引海外2.5兆美元的資金迴流;此外,川普擴大基礎建設、大舉對企業規範鬆綁,以及投資美國優先措施,都讓全球資金往美國移動,美元幾乎已可確定未來強勢地位不會動搖。

美元強勢對世界經濟與金融的影響全面而廣泛,大部分新興國家都會承受國際資金移出、股市下滑、匯率貶值、經濟走低的壓力與風險;而其中又以人民幣的走勢特別受矚目。因爲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大陸經濟的好壞高低對全球經濟都有影響,而人民幣匯率的高低也會牽動着其他以出口導向爲主的國家。

對大陸而言,更處於兩難之中;美國經濟與金融情勢把美元帶入強勢,但相對而言,大陸經濟則已放緩,人民幣要跟着強勢也難;但人民幣如貶值過頭又擔心引發更進一步的資金外流,加重企業外幣債務壓力,讓信貸問題更嚴重,從而打擊到實體面經濟的成長。

對此兩難局面,人民幣政策「重中之重」的核心要點應在「維持匯率穩定」,但維持的方法與手段必須根據市場靈活調節,應以「市場派」方式調控、維持匯率穩定。

以目前人民幣貶值趨勢已確定下,就不必再無謂守在高價位,必要時應給予一次性較高幅度的貶值,在此價位再作靈活調控。短期而言金融管制措施有其必要,但必須節制,長期過度的管制將扭曲資源配置,進而傷害經濟體質

臺灣過去的作法可供借鏡。1980年代臺幣走上升值之路時,臺灣央行是以每天固定小幅度升值的方式控制,讓匯率由近40元一路升值到26元,經濟與金融市場都未受創。此法的優點是匯率穩定,缺點是因可預期性高,引來套利謀利。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央行一度死守固定價位,但在耗費上百億美元后仍難竟其功,放手匯率即大貶2元。之後彭淮南任內的央行操控匯率則更見靈活,絕對不死守一個價位,而是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控,甚至央行讓匯率貶或升過頭後再拉回調控價格。

以固定幅度升值或貶值的方式,在早年外匯市場未開放自由化,且全球移動的資金少的時代可用,但在今天已不合時宜。守固定價位方式,也因市場交易份額遠高於早年,一個央行無論資金多雄厚,都難對抗整個市場,因此亦不值考慮。

因此,大陸應宜採一次性較大幅度的貶值,之後再以此價位爲基準作調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時亦可消除大半的預期心理;在消除預期心理後,資金外移情況可緩和,人行才能守住此價位。

提高政策透明度、讓政策可預期也很重要,並加強與外界溝通,包括市場與外國政府,特別是與美國政府之間的溝通,必須順暢。

中美經濟與金融關係緊密,人民幣維穩需與美國建立共識,單邊行動很難奏效。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發表社評,就呼籲美國政府,應認可中國政府在維持匯率穩定上的努力。至於川普的「選舉語言」並不足憂,因爲川普是指責北京壓低人民幣匯率,實際上人行的干預是在避免人民幣過份貶值。

在亞洲金融風暴與全球金融海嘯期間,大陸都曾因守住匯率不跟貶而贏得尊重,同時讓國內產業升級。但當年大陸經濟成長高,仍處「起飛階段」,且外匯管制較嚴,容易達到效益,今日此法則難再有效,大陸須有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