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雄/罷工兩敗俱傷 勞資協議創造三贏
▲華航機師在今年2月的春節期間罷工,歷經7天4度協商後,勞資雙方終於達成協議,握手言和。(圖/記者季相儒攝)
華航機師在今年2月的春節期間罷工,歷經7天4度協商後,勞資雙方終於達成協議。根據華航公司概估營業損失、人力增加、旅客賠償與旅行社求償等,此次罷工的代價超過10億元,而商譽與旅客信任的損失更是難以計數。在華航機師罷工結束不到3個月,長榮空服員也醞釀罷工,目前正在進行罷工投票中,如果真的投票通過而啓動罷工,可能又將造成數億元的經濟損失。
其實勞資雙方是共生關係,勞工提供勞力作爲生產要素,資方則是運用土地、設備、勞力等生產要素,生產產品或服務以創造利潤。一旦發生罷工情事,勞方拒絕提供勞力,自然無法換取工資;資方則因缺乏勞力作爲生產要素而無法進行生產或提供服務,自然也會損及企業獲利。即使後來勞資雙方達成協議,除了罷工期間的經濟損失也無法回覆,更可能造成企業商譽或客羣流失,使得原本可以分配給勞工的餅也變小了。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成長不若以往強勁,進入一個「新平庸」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經濟持續低成長,維持在一個不好但也不太壞的情況。當前臺灣經濟就是處於典型的「新平庸」情況,近年經濟成長率多在1-3%之間,一直無法有明顯的突破。
由於對經濟低度成長的預期,民衆只求小確幸的保守心態也使消費意願縮減,連帶使得企業減少投資而減弱了競爭力。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11-2017年間的國內投資平均年增率僅1.07%,低於2002-2007年間(2000年網路泡沫後至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3.79%。在民間消費縮手而競爭力也無法提升的情況下,企業無力創造更多利潤,能夠分配給勞工的部分也減少了。
再者,爲了落實蔡英文總統競選時的勞工政策,行政部門在增進勞工權益方面有許多積極作爲,包括調升基本工資與勞保費率;修改勞基法將「一例一休」與對派遣勞工權益的保障入法;以及《勞動事件法》、《最低工資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法》等法規的增訂。
其中,在基本工資方面,蔡總統就任以來基本工資月薪增加3092元至23,100元,增幅15.5%;時薪則增加30元至150元,增幅爲25%,近3年的增加幅度與過去馬政府8年相當。基本工資的調漲除了薪資成本提高外,還包含勞保、健保、勞退新制等非薪資成本也會增加,根據勞動部的推估,最近一次的基本工資調整將使資方的人事成本增加約206億元。未來在《最低工資法》通過後,將參採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做爲調整最低工資之指標,每年都可能會上調最低工資,企業的經營成本將會越來越高。
綜合前述,在創造盈餘的能力下滑,以及勞工權益不斷提升使經營成本持續增加的雙面夾擊下,臺灣企業經營的難度正在提高中。如果勞工動輒以罷工的激烈手段爭取權益,除了造成企業損失外,對於成長動能已經不足的臺灣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陷入更爲平庸的向下螺旋,恐將影響到企業生存,無異是殺雞取卵,最後受害最大的或許是勞方自己。
勞方爭取勞工利益天經地義,而企業經營的目的在於爲股東創造最大利潤,在商言商也無可厚非。誠如先前提到勞資雙方是共生關係,勞方應該顧全大局以協商方式解決勞資爭議,而非一昧以罷工爲手段逼迫資方低頭,如此方能創造勞資雙方與臺灣經濟三贏的局面。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