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中國“產能過剩”實乃保護主義作祟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一直在炒作中國工業製造品“產能過剩”,特別是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妄稱中國正以“極低價格像潮水般出口”,損害了“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甚至“威脅他國產業發展,衝擊世界經濟”。

在經濟學領域,產能過剩通常指行業生產能力相對於市場有效需求過高。數據表明,美國對中國的抹黑根本站不住腳。在生產端,彭博社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稱,大多數中國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商的產能利用率均在國際公認的標準之內。在需求端,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當前的產能還遠遠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中國在“新三樣”產業領域的持續發力,給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強大助力。

美國真正的擔憂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等行業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快速發展,產品在全球市場廣受歡迎,正加速出口到歐美,對電動化轉型相對遲緩的美歐車企產生了較強衝擊。美國抹黑中國“產能過剩”,根本目的是爲其保護主義找藉口。

多來年,美國的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不斷通過“退羣”、“毀約”等單邊主義行爲破環全球多邊貿易秩序。以新能源產業爲例,2022年8月16日,拜登總統正式簽署《通脹削減法案》(IRA),爲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清潔能源產業提供約3690億美元稅收激勵和補貼。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最多可獲7500美元補貼,但整車必須在北美組裝,且不得包含任何由“受關注的外國實體”(FEOC)製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這是赤裸裸的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產業政策,不僅直接針對中國,甚至還引發了歐盟、日本以及韓國等盟友的強烈不滿。

中美兩國政府對待企業的態度更凸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本質。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知名的美國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2019年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建立了首個海外超級工廠,佔地達86萬平方米,這也是中國首個外商獨資整車製造項目。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電動汽車不僅在中國國內受到歡迎,還銷往全球各地。對比來看,美國福特公司2023年2月宣佈將與中國寧德時代在美合作建設動力電池工廠,以推動福特汽車的電動化轉型,卻遭到美國國會議員的百般刁難,目前項目落地還遙遙無期。他們阻撓的理由是這一合作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背後不過是根深蒂固的保護主義在作祟。

當美國有競爭優勢,就大談自由市場;如果沒有,就搞保護主義,甚至還要抹黑其他國家。這注定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同時,保護主義無法成爲拯救美國製造業的“靈丹妙藥”。美國面臨的問題是新能源企業的效率不如中國企業,而不是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美國炒作“產能過剩”,濫施貿易關稅壁壘,不僅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國際貿易規則,而且可能會嚴重擾亂全球供應鏈,最終損害的是美國以及全球其他國家消費者的利益。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馬偉)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