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患強迫症總想「咬手、挖眼球」 北慈重複穿顱磁刺激術有效改善病況

「重複穿顱磁刺激術(rTMS)」主要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透過磁場在腦部誘發微電流刺激,使與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血流量增加及調控情緒迴路活性。(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患有強迫症的30歲鄭姓男子,不時有撕扯衣物、啃咬雙手、挖取眼球等想法及出現無法剋制的重複動作,多年來在其他身心科醫院的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後至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就醫,主動要求能嘗試藥物以外的治療。李嘉富醫師執行「重複穿顱磁刺激術(rTMS)」,在經過1個完整療程20次治療週期,鄭男原本的強迫行爲大幅改善。

臺北慈濟醫院說明,強迫症屬廣義焦慮症,症狀可區分爲強迫思維及重複行爲2大類。強迫思維指的是不斷重複出現且不受控制的聯想或疑慮,會讓病人感到極度不安或煩躁;重複行爲則指病人爲了減輕強迫思維帶來的情緒反應,而無法控制地執行一些重複性、儀式性的行爲。

目前可知強迫症的致病成因可能有家族遺傳、神經傳導不平衡、壓力事件誘發等多種因素,在臺灣強迫症的盛行率約2%~3%,但有可能會因爲症狀不明顯導致不易診斷,實際患病人口可能高於統計數據。

李嘉富指出,強迫症的診斷通常會透過問診來了解病人的思考及行爲是否影響到日常生活,並藉由美國精神病學會準則(DSM-5)的標準協助判斷。而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爲治療,一般而言,會以藥物治療加上行爲治療爲治療首選,但是大約有3成的病人對於藥物療效反應不佳,此類「頑固性強迫症」病人的生活品質會依疾病嚴重度受到不等的影響。

李嘉富表示,「重複穿顱磁刺激術(rTMS)」主要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透過磁場在腦部誘發微電流刺激,使與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血流量增加及調控情緒迴路活性。根據精神科頂尖期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try》所發表的試驗結果顯示,高頻刺激大腦左外側前額葉的皮質區域能夠使其血流量增加及調控情緒迴路活性,進而產生對憂鬱症的治療效果。

李嘉富說,重複穿顱磁刺激術每次建議治療時間約20至40分鐘,一個完整療程爲10至20次,整體療程時間與次數則由醫師視病人情況而定。則臨牀上常見的副作用大多爲治療後頭暈、頭痛或治療部位疼痛,但都屬於反應輕微且經短暫休息後即可緩解。

李嘉富補充,經問診後,考量鄭先生已經出現挖眼球的危險行爲,經由充分討論並確認知情同意後,替他執行「重複穿顱磁刺激術(rTMS)」。在經過一個完整療程20次治療週期後,鄭先生原本啃咬雙手的強迫行爲症狀由9成大幅下降至5成,且已不再出現無法剋制的想要挖眼的高危險自傷行爲,目前仍持續定期回診,並接受維持治療,而啃咬雙手的強迫行爲症狀再下降至3成。

李說,若已服用藥物達半年以上卻自覺無改善者,可諮詢身心科醫師,由醫師視其病況制定妥適療程,治療過程中若有任何不適,則務必主動告知。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