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香港“互換通”機制安排進一步優化,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稱有助人民幣國際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龐成 廣州報道

2023年5月15日,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簡稱“互換通”)正式上線。

5月13日晚,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稱,中國人民銀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充分總結“互換通”運行經驗、認真聽取境內外投資者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支持“互換通”機制安排進一步優化。

對此,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受訪時均表示,歡迎“互換通”機制安排進一步優化,優化功能的上線將進一步提升境外投資者的交易積極性和活躍度。這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特別是長期資金,投資中國債券市場,亦有助於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互換通”上線一年業務量持續上升

據瞭解,此次“互換通”機制優化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豐富產品類型,推出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爲支付週期的利率互換合約,與國際主流交易品種接軌,滿足境內外投資者多樣化風險管理需求。二是完善配套功能,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便利參與機構管理存續期合約業務規模,降低資本佔用,活躍市場交易。

此外,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場外結算有限公司還將同步推出其他系統優化和優惠措施,降低境內外投資者業務參與成本。

據瞭解,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將指導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機構,繼續穩妥有序推進“互換通”業務合作,持續完善各項機制安排,助力穩步擴大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作爲世界上首個衍生產品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互換通讓香港和海外投資者可以參與中國內地銀行間市場的互換產品,自推出以來深受投資者歡迎。”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港交所正在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上海清算所緊密合作落實這些優化服務,期待將與內地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不斷優化和擴大各項互聯互通機制,推動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據瞭解,自2023年5月“互換通”業務上線以來,交易清算等機制安排運轉順暢,境內外投資者積極踊躍參與,業務量持續上升。

截至2024年4月末,20家境內報價商與58家境外投資者,累計達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3,600多筆,名義本金總額約1.77萬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名義本金約76億元人民幣,按月計算的日均成交名義本金增長近3倍,從上線首月日均約30億元人民幣增至2024年4月日均120億元人民幣以上,爲境內外投資者開展人民幣資產配置提供了便利、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

外資金融機構歡迎機制安排進一步優化

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受訪時表示,歡迎“互換通”機制安排進一步優化。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表示,“互換通”上線一年,各類境外投資者通過“互換通”積極參與到流動性更好、交易品種更豐富的境內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運用衍生品工具更好地管理利率風險。“互換通”爲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增添了新活力,境內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的活躍度不斷提升,境內外金融市場的聯動也在日益增強。

“‘互換通’開通一週年之際,監管機構推出一系列優化功能,將推動境內市場與境外市場的交易品種和交易習慣進一步接軌,有利於境外投資者更有效地管理現金流,在交易中提高保證金的使用效率,並且提升境外投資者參與內地銀行間利率互換市場的便利性。”張勁秋說。

“隨着這些優化功能的上線,預計境外投資者的交易積極性和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這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特別是長期資金,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張勁秋表示,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回升向好爲境外投資者提供了穩定的宏觀環境,與此同時,監管機構不斷推動各項業務開放和優化措施落地,也爲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這些使得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價值不斷提升,並將繼續推動更多境外機構將人民幣資產作爲他們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隨着金融開放進程加速,證券投資項目成爲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增長的主要動力。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擴大,利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風險的需求上升。使用“互換通”能夠減少利率波動對債券價值的影響,也意味着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產品從現券交易延伸到衍生品,將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

“我們歡迎香港與內地監管機構推出‘互換通’優化措施。”渣打金融市場部香港兼大中華及北亞區主管曾繼志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這些優化措施將豐富產品類別,提供更有效的合約提前退出機制,使投資者可進行“平倉”活動;並完善配套功能,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有效降低投資者的資本需求,使投資者可以更靈活地進行“互換通”北向交易。

“‘互換通’的成功推進,再次凸顯香港獨特的‘超級聯繫人’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別具優勢協助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內地龐大的金融市場。”曾繼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