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失智 減緩大腦老化與認知下降 研究建議養成的習慣

隨着年齡的成長,卻仍維持學習與教育的參與者,不但智力明顯高於平均值,過着高頻率的社交生活,證實教育的確對因年齡成長而產生的大腦退化,產生積極影響。

爲了解隨着年齡的成長,維持教育與學習對大腦產生何種影響,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團隊針對200多名老年人,展開最長達7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透過磁振造影進行神經解剖學與神經心理學檢查,結合統計分析,證實隨着年齡的成長,卻仍維持學習與教育的參與者,不但智力明顯高於平均值,還能過着高頻率的社交生活。教育的確對年齡成長而造成的大腦退化,產生積極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已刊載於2021年第32卷的期刊《神經影像:臨牀》上。論文指出,伴隨着人類逐漸衰老,大腦也會隨之萎縮。儘管每個人程度或有差異;但據研究統計,65歲以上的健康老人,隨着年齡增長大腦每年萎縮約1%。

大腦萎縮的人往往更容易發生諸如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當一個人發生腦部萎縮,很可能是腦部小血管疾病(CSVD)的結果。研究證實,全球45%的失智病例是由CSVD所引起的。甚至,腦萎縮往往與腦白質白斑(WMH)、小洞梗塞存在着關聯性;然而,作爲CSVD重要指標,腦萎縮的重要性卻一直爲人低估。

更進一步地說,由於CSVD會以各種症狀並存出現,現有研究卻缺乏長期且針對健康老年人進行全面CSVD檢測之研究,因此引起研究團隊的興趣。

爲此,研究團隊透過縱向健康老化大腦數據庫(LHAB),取得磁振造影與認知數據。所有數據來自5次的測量結果,分爲研究開始時、第1年追蹤、第2年追蹤、第4年追蹤與第7年追蹤。

這些數據來自232名參與者共232,平均年齡爲70.8歲,年齡範圍爲64到87歲;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18人。所有參與者須進行神經心理學與心理測量認知、運動評估,並接受腦部影像掃描。

透過健康老年人過去7年來的縱向數據,研究團隊分析WMH(包括總體腦白質斑白、腦室周圍斑白與深處斑白)、小洞梗塞(包含數量、體積)、大腦實質體積(BPV)與正常表現白質(NAWM)體積,並記錄下這些CSVD重要指標隨時間的變化。

此外,研究團隊還針對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藥物使用(如抗高血壓與抗高膽固醇藥物),以及肥胖、憂鬱症等影響。研究團隊還分析CSVD與資訊處理、認知能力的關聯性,最後在建立模式並分析數據。

結果發現,較高教育程度與不斷學習的老年人,不但大腦退化的跡象比較慢,還能更快、更精準地處理資訊;例如,在選擇並配對文字或是圖樣時,維持學習與接受教育的老人,心智歷程能力下滑的程度也較低。

研究團隊指出,WMH和小洞梗塞在腦部影像上,會顯示白點或黑洞。儘管現今仍不能解釋其原因,但可能跟小腦梗塞、血流減少,神經通路或神經元損失有關,而這往往限制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當退化影響到大腦關鍵區域時,認知下滑的現象就會特別明顯。

但研究團隊發現,教育對大腦的老化有積極影響。甚至,先前的研究也可佐證,心智歷程處理資訊的速度,取決於大腦中神經網路的完整性,一旦網路受到影響,心智歷程速度就會下降。

研究團隊解釋,由於教育導致這些人的神經與認知網路增加,等於爲其建立「存款」;一旦老年發生網路損傷,大腦就能更好的修補。不過,這些仍有待進一步長期研究以獲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