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教材不可取!如此挑刺兒,不是排毒而是造毒!

自從毒教材事件發生之後,挑教材的毛病,就成了自媒體流量的密碼之一。當然了,如果指出的確實是病乃至毒,這個流量不僅得之無愧,而且值得表揚。然而現實中,更多的卻是吹毛求疵,無中生有。

今天連看了一個人的三個視頻,都是挑教材毛病的。這位視頻博主號稱“明師說”,然而對於這三篇教材的挑毛病,卻實在是自以爲是地雞蛋裡挑骨頭,本來沒問題,他硬說有問題,真是可笑。

這位“明師”批評的三篇課文,分別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植物媽媽有辦法》《日月潭》,都是一年級的。這位“明師”是怎麼吹毛求疵8呢?下面就來逐一分析,請各位評判一下。

第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

先出示一下課文:

“明師”說:這篇文章是1951年寫的,而“村子裡沒有水井”,是指毛主席當年在那兒住之前,第二自然段開頭沒有“那時”這個詞銜接第一自然段,就容易讓人產生誤會,認爲是寫文章的時候。

寫到這裡我先做個調查,各位讀者,上圖課文,您只讀一二兩個自然段,會把“村子裡沒有水井”理解成是毛主席住過之後的情況嗎?說實話,我是絕對不會這樣理解的,而且我相信小學生也不會。

加上“那時”當然說得通,但是去掉也沒問題。可有可無的情況下,當然去掉爲佳,因爲文貴簡練。而更重要的是,去掉“那時”,可消除講述語氣與遙遠之感,彷彿電影特寫,直接將鏡頭推到跟前。

這篇短小的課文,重點無疑就在第二自然段,要讓學生對毛主席帶領戰士與鄉親們挖井產生深刻印象。那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用電影特寫手法,把歷史時空搬到學生面前,而不是向學生講述。

看上圖,“明師”爲了證明應該加上“那時”二字,找出了好幾個例子,可是他不明白一點,那就是,他所舉的例子,都是在同一個自然段,很緊湊,不用“那時”連接是不通順的。而且最後一個例子其實也不合適。

其實,《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如果把一二自然段合起來,不用“那時”連接,也不行。但是獨立之後,用不用就都可以了,因爲獨立之後,就可以產生時空轉換的效果。

第二篇《植物媽媽有辦法》

先出示一下課文:

“明師”說:這是科普文,概念不能出錯,第一節說“植物旅行”,後面卻寫種子、果實旅行,蒲公英的種子、蒼耳的果實、豌豆粒子,這都不是植物,只能說是植物一部分,而且這也不能說是植物的孩子,因爲孩子應該和媽媽一樣,比如豌豆苗是孩子,豌豆粒子不能說是孩子,種子得長成小苗苗,才能叫植物的孩子。

可是,豌豆粒子、蒲公英種子不是植物,那麼,樹葉子是不是植物?樹根是不是植物?樹枝樹幹是不是植物?冬天樹葉落完了,還是不是植物?做成傢俱的木板是不是植物?這都怎麼說呢?還有,胎兒是不是媽媽的孩子?其實,從種子到幼苗,到長大,到枯萎,到死去,都是植物生長的不同階段,都可以叫植物。

再者,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科普文,但是科普文不一定都是非常嚴肅、嚴謹的,也可以用童話、擬人等方式的,本文其實就是用了擬人手法,帶有點童話的色彩,生動有趣,一年級學生能看懂,也感興趣,非要搞得那麼嚴肅嚴謹,學生就不感興趣了,更看不懂了。

“明師”還說,第一節裡“牛馬有腳,鳥有翅膀”錯了,因爲鳥也有腳,而且有的鳥翅膀不能飛,就是靠腳跑的。你看看,這是不是鑽牛角尖?是不是把語文課整成了生物課?如此說來,“樹林是小鳥的家”這句話也不對,有的鳥還生活在荒漠、草原上呢。

第三篇《日月潭》

先出示一下課文:

右邊是原文,左邊是“明師”改後的“傑作”,他認爲原文太“垃圾”了,有小學文化就能改出一大堆錯誤。標紅的地方,就是改動之處。

第一自然段修改理由如下:

第二自然段修改理由如下:

第四自然段修改理由如下:

對此,我想說兩點:第一,任何一篇課文,都可以進行修改而且改後也是通順的;第二,原文沒有問題。

日月潭名爲“潭”,實爲湖,所以說名字時稱“潭”,不說名字時稱湖,這是沒問題的,不說名字時稱“潭”反倒給人一種不大的感覺。

“明師”說日月潭的美景就包括了周圍的建築,所以要把“周圍的建築”刪除,這是非常荒謬的。

這位“明師”的這種無中生有,雞蛋裡挑骨頭,誤導了很多人,其中有一個說,這是從文字上下手“投毒”了。真是可笑,就算這些有問題,不過是一些小毛病,和“毒教材”毫不相干,況且這也根本沒問題呢?

“明師”不明,像這樣的挑刺兒,不是排毒,而是造毒,誤導公衆產生不滿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