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信惠也被坑…為何士林夜市屢見遊客遭「割韭菜」? 管理者揭實情

士林夜市曾是全臺最知名的觀光夜市,但近幾年,「坑殺遊客」的事件卻屢屢攻佔版面。圖爲士林夜市。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佳彣攝影

「夜市經濟」是臺灣相當獨有的特色,也是提振觀光的重要命脈,但沒有好的管理,原本的優勢反成了反效果。日前韓國女星樸信惠在臺開粉絲見面會,順道抽空去逛士林夜市,原先準備買臺灣特有的大芒果,卻被「半臺斤賣100元」,一顆300元的價格嚇到。

無獨有偶,上個月中一名大陸游客到士林夜市購買釋迦,結帳時發現1顆竟要價200元,而且味道也和試吃時有不小落差,讓這名遊客相當不滿,在小紅書上揭露攤商的惡行,在網路社羣發達的年代,負面消息很快就散播出去,再度重創形象。

「其實大部分攤商都是善良、老實,而且規規矩矩做生意,但就是有一些老鼠屎⋯⋯」,談到當前亂象,士林夜市商圈聯合會理事長蘇文山有感而發,也利用機會替大家抱屈。

士林外來攤商多、管理難,難甩坑殺問題

如今夜市被貼上「坑殺遊客」的負面標籤,蘇文山認爲最主要原因,出在當地有不少外來攤商,例如最近兩起事件,都不是協會的會員,樸信惠造訪的水果攤,就是外來攤商來當地租店面,而且還是外籍新娘,現階段已和房東溝通請他們離開,這些人只在乎眼前利益,根本不會考慮長遠的發展。

根據現行規定,臺北市政府針對士林夜市已祭出所謂記點機制,攤商只要違規2次會記1點,1年內累積3點就會強制除名撤攤,但這些規範,能讓在地攤有所警惕,卻無法管理打游擊戰、沾醬油的外來店家。

一位在地攤商不諱言,能在當地做好幾年生意的,幾乎都不會有問題,大家彼此也熟悉,就是有一些外來店家,找了一個位置擺攤做生意,對他們來說,只想着怎麼在短時間獲取最大利益。

此外場域也是一大問題,這名攤商以寧夏夜市爲例,當地就是在一個街廓裡面,對商圈自治會來說就很容易進行管理,沒有列管的攤販也難有取巧空間,反觀士林夜市腹地寬廣很多,外圍的區域有很多開放空間、消防空間,很多攤商違規擺攤,自然管理起來就很麻煩。

當然,士林夜市名氣太過響亮,自然也容易成爲箭靶;蘇文山坦言,每個夜市一定都有坑殺情形,但有些知名度不高,很可能就船過水無痕,但士林夜市有其代表性,一出事情容易吸引媒體版面,自己就常常看到網紅或是號稱記者的人,在當地找題材,當然這些都是他們必須承擔的,只能想辦法讓問題愈少愈好。

北市市場處長陳庭輝坦言,針對坑殺的攤商,市政府都有一些規範,但政府基本上管理是一個場域,沒有辦法管理到每一個人的人心,「很多東西還是要靠攤商的自制力」。

一位在地攤商不諱言,能在當地做好幾年生意的,幾乎都不會有問題,大家彼此也熟悉,就是有一些外來店家,找了一個位置擺攤做生意,對他們來說,只想着怎麼在短時間獲取最大利益。

逛「水果攤」需多注意,務必看清楚價格

至於該如何避免遇到坑殺情形?陳庭輝直言,首先就是看清楚價格,同時使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合格的電子秤,只要違規都會警告,現階段市府嚴格要求攤商必須把價格標示清楚,店家要寫多少是他的事,能不能賣出去就回歸市場機制。

只要大家碰到攤販未確認總價及購買意願,就強迫購買,除了可以當場拒絕,也請記下該攤位置及攤名,向市府單位取締,屆時就會進行聯合稽查。

「逛到水果攤就要注意,」蘇文山不諱言,坑殺的情形高達九成都發生在現切水果攤,早期士林夜市生意最好時,這些水果攤就是專門坑殺大陸團客,畢竟對岸的水果品質沒有臺灣好,不少人試吃之後驚爲天人,加上又不懂臺灣行情,自然容易受騙上當。

他要大家想想,這些攤商上午去市場購買大量不同種類的水果,還要切給大家提供試吃服務,自然會把價格拉得很高。

一位資深導遊不諱言,臺灣民衆如果要吃水果,通常都會整顆帶回家自己切,很少人會選擇去買現切水果,因此他帶隊都會提醒大家,當現切水果攤開在很多觀光客的地方,絕大多數就是準備坑殺牟利。

士林夜市全盛時期,有高達18家現切水果攤,但蘇文山指出,歷經多次坑殺風波,今年初現切水果攤只剩下3攤,近期韓星事件登上各大版面,在自治會道德勸說下只剩下一攤,他不是說現切水果一定有問題,但在購買時,就要多提高警覺。

(本文出自2024.05.1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