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 環保團體籲納入低碳蔬食政策

生態、環保團體今(10)日發佈聯合聲明表示,甲烷的溫室效應約爲二氧化碳的80倍,減少甲烷排放是最快速有效且經濟的減緩措施,有助於控制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1.5度,透過畜牧業減排是不可忽視的淨零排放策略。(本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4月21日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修正後法案名爲「氣候變遷因應法」,明(11)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即將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生態、環保團體今(10)日聯合呼籲,草案修正應納入低碳蔬食政策,以促進「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效應氣體的減量。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臺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看守臺灣協會等今日發佈聯合聲明,國發會於3月底公佈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強調「淨零生活」,鼓勵國人「從源頭減少食物浪費、優先攝取更低碳的營養來源」,包括多蔬果、多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

該聲明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氣候變遷與土地特別報告》(2020)指出,若能轉向多蔬果、少肉食的飲食習慣,到2050年的溫室氣體減緩潛力估計爲 70-80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GtCO2e),主要原因是動物飼養量降低直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閒置土地增加也提高土壤碳固存能力。

此外,牛津馬丁未來食物計劃(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領銜的一項研究預測模型顯示,若全球在2005/2007年至2050年期間遵循全球膳食指南來適度減少紅肉攝取,甚至轉向蛋奶素或採取全素飲食,不僅能減少29-70%的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減少33 -80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GtCO2e),並貢獻2340-5700億美元的環境效益,還能降低全球死亡率6-10%,節省7350億至1兆670億美元的醫療成本。

該聲明表示,甲烷的溫室效應約爲二氧化碳的80倍,聯合國環境署(UNEP) 2021年報告指出,減少甲烷排放是最快速有效且經濟的減緩措施,有助於控制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1.5度。來自農業部門的畜禽糞便和牛、羊等反芻動物腸道發酵之甲烷,佔全球人爲排放甲烷的32%,透過畜牧業減排是不可忽視的淨零排放策略。

對於明天即將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生態與環保團體呼籲,有關氣候變遷因應政府法律、政策規劃管理原則,應新增「國民健康」和「推動低碳飲食;農業溫室氣體減量管理也應新增「低碳飲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