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電子》鴻海攻電動車拚轉型 歐系外資續按贊

鴻海正積極尋求轉型,使電動車業務成爲營運下一個重要成長引擎。透過開放平臺方法,目標爲電動車客戶提供備受矚目的「以更低成本加快上市時間」主張,可能會顛覆電動車產業盛行的內部研發和生產模式。

鴻海計劃透過提供電動車設計及組裝、零組件、軟體解決方案,將其電動車發展策略實現貨幣化,目標至2025年取得全球電動車製造市佔率5%、約50~75萬輛,使電動車業務整體營收達1兆元,並有能力由內部提供40%的電動車零組件。

歐系外資依據預估模型推估,認爲鴻海若電動車策略執行得當,將帶來可觀的潛在價值提升。獲利的關鍵是鴻海能掌控多少電動車內容。若鴻海在2025年實現電動車營收1兆元目標,預估營收將較2022年成長15%、獲利將成長逾20%。

歐系外資認爲,鴻海電動車業務帶動整體營運成長的影響關鍵,主要取決於毛利率較組裝高出2~4倍的零組件營收狀況。若如同基本情況假設,即使鴻海2025年電動車營收僅達成預期目標的一半,預估營收及獲利仍將較2022年分別成長7%和8%。

歐系外資指出,規模、零組件及客戶爲電動車業務的3大關鍵因素。首先,鴻海預期電動車業務損平點爲每月1萬輛,認爲若Fisker按預期時程推出PEAR電動車,規模達損平目標可望在2024年實現。

其次,由於組裝毛利微薄,鴻海電動車業務獲利能力取決於零組件。集團目標爲掌控40%的零組件,但電池和軟體仍在研發中。最後,除了目前來自新創企業的訂單外,鴻海組裝業務還可能爲取得一家汽車客戶的OEM訂單,將是邁向成功的重要里程碑。

整體而言,爲反應電動車業務可能貢獻預期,歐系外資將評價法自現金流量折現法(DCF)改爲分類加總估值法(SOTP)法,以11倍本益比(PE)法估算今年核心業務、並以2025年營收的0.9倍估算電動車業務價值,其中電動車供應鏈估值多落於0.9~2.2倍間。

由於鴻海中國大陸鄭州發生勞資糾紛後,勞動力成本上升且抑制蘋果iPhone訂單市佔率,歐系外資將鴻海2022、2023年每股盈餘預期調降3%及5%,並據此將目標價自150元調降至140元,但仍維持「買進」評等。

法人認爲,ICT產業因成長有限、PE僅約10倍,對鴻海等力圖轉型企業較不利。歐系外資改採SOTP法,主要將電動車業務價值單獨計算,只要有電動車營收便能直接反映在資本市場評價上,若鴻海達成2025年電動車營收達1兆目標,市值可再增加9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