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亞EV5憑什麼卷別人?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2月13日報道 韓系車,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進入我們的眼簾。隨着中國品牌的崛起,韓系車在國內的生存空間逐步被壓縮。即便如此,作爲全球車企韓系車非常努力去迎合每個地區和市場,甚至不惜身段借用比亞迪電池,爲中國消費者量身定製一臺全新的新能源汽車。起亞EV5真的有能力卷麼?

就在動筆前,起亞EV5 720長續航版也上市銷售,88.1度電,CLTC續航720km,售價18.48-22.58萬元,而530標準續航版售價僅爲14.49-17.48萬元。起亞EV5基於E-GMP純電平臺打造,由更高效的三電系統打造,內飾採用再生材料和生物打造,主打環保健康。整車更加註重生活座艙的概念,通過人性關懷的配置、居家的內飾設計、靈活百變的空間佈局,讓EV5帶來更加舒適的家庭用車氛圍。

一如既往的熟悉

儘管起亞的高管經常口出狂言,什麼等中國新勢力燒死再進來卷之類的話,在業內都是笑話,但起亞做起新能源車來一如既往的認真。

起亞深知這個價位國人需要什麼,高動力、智駕、智能化,一切都是營銷的噱頭,華而不實。所以這次試駕的EV5 530 Land版只有160kW和310N·m的前電機和64.2kWh的磷酸鐵鋰電池。從賬面數據來看,完全沒有吸引力。

新能源車最大的魅力是提速夠快,但往往正是因爲這種出力方式導致乘客特別容易暈車,甚至嘔吐。起亞EV5的出力方式就避免這種情況。

電機初段爆發不會特別突兀,遵循着自吸燃油車的線性動力熱性。提速先慢後快,速度30km/h的加速不會給到猛後仰,速度提升後加速越來越快,不知不覺就超過限速,這種線性提速雖然不刺激,但也是夠快。

駕駛模式按鈕放在方向盤中央,多少有點意思,習慣後每次調節都很順手。不會給太多的駕駛模式,運動、標準、節能和雪地,完全夠用;運動模式起步瞬間也同樣不會特別激進,但電門的跟腳速度能比得上超跑,一點就有反應。

持續深踩油門,加速力度還是有,像大力士一樣初速度不快,但足夠持久;起步超掉頑強的三大媽,遠離車流完全沒有問題。關鍵是電門的控制特別容易掌控,深淺多少動力就有多少,而且沒有拉扯感。

說到拉扯感,很多人都不喜歡制動能量回收,這玩意不僅作用有效,最關鍵是真不舒服。好在起亞EV5擁有6檔的能量回收可調。不像個別車型特別不講理,完全沒有可選。

我喜歡把回收等級放在0級或1級,0級相當於空擋滑行,1級相當於帶擋滑行,這兩個級別相當於開傳統燃油車,無需習慣的時間成本。還有2 、3級,不同力度的能量回收等級,以及i-Pdel單踏板的模式。調節能量回收也非常方便,可以通過方向盤撥片調節,左加右減很好理解。

真心建議大家別輕易選擇單踏板模式,電門控制需要更加細膩,鬆開電門能實現剎停,稍微控制不慎,很容易導致強烈頓挫,簡直是舒適性的災難。

另外還有智能的能量回收模式,系統會根據前車距離和路況來自動判斷能量回收介入多少。前方沒車,基本不介入,車距過近就會介入多點,車距拉遠介入少點;基本上是百試百靈,判斷非常準確。

跟系統建立信心後,用智能能量回收跟車就特別舒服,不會像單踏板那樣時刻都需要踩住油門,可以適當溜車滑行,堵車走走停停不用來回切踏板。印象中,除了EQE外,第二個擁有智能回收功能的車就是起亞EV5。

就算有豐富的制動能量回收,但起亞EV5的剎車腳感沒有一絲拉胯。能量回收和機械制動介入得剛剛好,坐車和開車都不會有察覺。制動力線性介入,腳感也跟一般的機械制動沒任何區別。無需用戶適應纔是最好的做法。

起亞品牌本來不屬於豪華,所以再怎麼弄底盤質感也不會特別高級。EV5前麥弗遜後多晾乾獨立懸架,也是這個級別的標配。

底盤質感肯定沒有中國品牌車型來得豪華高級。特別是底盤細碎振動和噪音隔絕處理,還是維持韓系車慣有的表現,細振動多,噪音比較粗糙。甚至誤以爲還停留在燃油車年代。

不過底盤基本表現是盡責,紮實有支撐性,大坑窪處理得柔韌有勁,快速劈彎能夠撐得住車身。更重要一點,車身與電池合成一整體,不會像中國品牌一些車那樣操控很割裂。EV5的車身和電池結合得特別完美,50:50的軸荷比,激烈操控車身有足夠響應,不會有任何笨重的感覺出現。

起亞確實有點功底,底盤調校確實結合電車的特性調校。EV5的底盤操控比絕大多數同級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要高几個等級。我爲這句話負責!

再搭配相對比較輕盈手感的轉向,響應性不會讓人緊張,EV5城裡駕駛相當輕鬆,非常符合家庭領導的要求。

起亞EV5沒有因爲是新能源汽車而忘記自己還是一臺車,駕駛出行和乘坐纔是最核心的本質。起亞EV5最顯著駕駛特點是駕駛的整體性,跟燃油車沒差的操控品質,這也是國際大廠的堅持,而不會爲續航而過分妥協。當然這份執着還包含着噪音和豪華品質的底盤反饋,缺乏一些高級駕駛質感或許讓EV5不一定適合挑剔的人羣。

一枝獨秀的外觀

我從來對起亞的設計不會有半絲擔憂,SooSeong PARK和YoungBeom HWANG兩位韓國設計師,遵循大自然美學法則和建築界的科技屬性,將對立和統一構建在起亞EV5概念車上。

儘管起亞EV5的前臉還是封閉式的設計,但通過上下不同的設計,能夠把起亞的家族式虎嘯設計融在其中,整體前臉充滿層次感,而不會像很多新能源車的蒙面大俠般神秘。

辨識度這玩意真不是玄學,長得好看讓人一眼能記住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覺得EV5最精彩的設計就是LED大燈,摺痕的日間行車燈非常醒目,日行燈與大燈不會有太多割裂的感覺,顯得與衆不同。

起亞EV5身材並不算大,車身尺寸爲4615mm/1875mm/1715mm,軸距爲2750mm,定位爲緊湊型SUV。不過看實車,明顯又感覺到起亞EV5的分量感,顯然就是車身硬朗線條和輪拱肩部隆起的設計,增加整臺車的力量感。

這種類似機能設計的車身風格,確實能給到滿滿的安全感,像包裹在非常安全堅固耐用的戰艦中。

不過輪轂試圖打破這份平衡。輪轂是幾乎全包的低風阻幾何風刃設計,確實很有科技的味道,也能兼顧能耗和噪音。但複雜的造型設計,視覺效果與車身略微不搭。

相比於車頭多層次的設計,車尾處理就簡潔很多。尾燈造型跟大燈相呼應,而且貫穿式立體線條的設計跟整車元素非常搭配。再加上硬核擾流板和直線條的下保險槓,整臺車的硬朗堅固的安全感得到昇華。

內飾真的有考慮過中國人喜不喜歡?

當我知道內飾的用料後,我真的.....(此處省卻500字)

起亞有考慮過中國人喜不喜歡麼?

內飾設計非常簡潔,所有設計都是剛剛好,兩個12.3英寸的屏幕、空調按鍵、中控臺造型等都非常小巧玲瓏,不會有任何多餘的設計。

內飾座艙主打母嬰級的健康,採用10種環保健康材料打造。比如儀表臺是PP+生物塑料、門板扶手、座椅面料是甘蔗製成的PCM生物基聚合物。頂棚、遮陽板、地毯是再生PET、噴漆都是生物塗料或無苯塗料。

整個內飾確實沒什麼味道,甚至還有種植物煉成的味道。雖然內飾設計還不錯,但內飾幾乎沒有一處是軟的,手摸之處都是硬邦邦,觸感真的非常一般。或許接觸過海外車型的消費者對此並不陌生,完全能接受這種內飾的設計風格,但這個價位的消費者往往是既要又要,什麼都想要最好。

起亞EV5確實不能滿足這種過於苛刻的需求。

起亞EV5車內的屏幕不算多不算大,中控屏12.3英寸,再上儀表盤12.3英寸,還有一個5英寸的空調觸控屏,加起來就是27英寸的一體屏。這麼算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大呼絕!

12.3英寸的儀表盤其實顯示樣式非常有限,關鍵的信息顯示,不過整體UI設計比較順眼。而12.3英寸的中控屏就搭載起亞最新的ccNC智能互聯娛樂系統,在線地圖、部分在線App、騰訊的愛趣聽和車載微信都是有的,UI設計也很不錯,辨識度高,字體舒服。但整體功能談不上特別特別智能,甚至語音操控也無法對車窗進行控制,不過好在保留空調實體按鍵。

好在車機支持蘋果無線CarPlay能夠緩解一下車機功能的焦慮,不過又缺少了無線充電。

起亞EV5最精彩還是空間設計。中央取消傳統扶手箱,前排座椅採用大通鋪設計,從副駕延伸至過來。中控臺下方有大儲物槽,上面還有淺儲物槽,而座椅延伸過來這塊剛好可以放手機。

不過我覺得這個位置放手機多少有點浪費,其實這種設計讓我想起以前的貨車和美系車的大通鋪。中間還能坐一個人,比如像現在過年的節點,能多帶一個人出行(只爲腦洞大開,純屬違法行爲,切勿模仿)

起亞EV5後排坐得還真挺舒服。坐墊高度和長度足夠,能夠充分承托住大腿,再加上大範圍可調的靠背,整體填充物支撐性比較充足,長途乘坐真的不容易累。全景天窗延伸至後排頭頂,開閉的速度也很快。

最精彩的設計,是屬於後排的多層拓展桌子設計。桌子能從地板中往上抽,爲後尾箱增加一層隔板設計,非常適合戶外露營和做車尾箱擺攤。後排座椅放倒後支持全平,最大可擴充至1718升,兩側還有豐富的掛鉤錨點設計,而且前備箱也有67升容積。

總結

起亞EV5最大問題並不是內飾用料,只要價格到位內飾什麼都不是問題。參考隔壁家大衆ID.3(參數丨圖片)玩法和套路,直接把價格打下來,正面迎擊中國品牌,把態度和姿態端正,估計銷量真的不用愁。不過起亞EV5也有不少亮點,開起來很輕鬆舒服,不容易暈車,空間夠大,如果能加上輔助駕駛作爲全系標配,估計吸引力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