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風波 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學術自由等同人權

蔡政府執政以來,兩岸文教交流趨近於終止,陸生來臺榮景不再。圖爲銘傳大學舉辦僑陸生秋節晚會。(本報資料照)

蔡政府執政以來,屢屢發生學術交流遭箝制,當中更是隻要涉及兩岸文教交流,一定被抹紅,與近日傳出的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案雷同,此前爆發從世新大學傳出各校簽署陸生研修承諾書,便是相同的情況。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認爲,學術自由等同人權,如此炒作恐在高教圈引發寒蟬效應,不敢與大陸交流,盼我方冷靜以對,甚至破冰與大陸重新建立溝通管道、對話方式。

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案傳出後,引發軒然大波,事件上升到國安層級,被學者評論爲宛如現代版獵巫事件,甚至立法院與教育部早就關注此事。

教育部長潘文忠昨日出面迴應,已發函要求各大學自我檢視及內控,強調「學術交流不能在牴觸法律下進行」,如此說法引發高教圈不滿,大學主管與學者們擔憂恐釀成寒蟬效應。

陳振貴表示,兩岸學術交流同樣屬於學術自由的範圍,「民進黨政府不是標榜大學自主嗎?」學術自由的價值更等同於基本人權,教育部卻要全面盤查,上升到國安層級,甚至要求不能在違法下進行,「一方面這是不可能的,惡意的情況也更嚴重了!」

陳振貴直說,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案其實是「陳腔濫調」,無需過度炒作,而兩岸同文同種,大批臺生在大陸求學,商務、觀光互動更是密切,學術交流更是理所當然,如今教育部對於兩岸學術交流再度說出要法辦,他呼籲蔡政府冷靜以對,甚至該與大陸破冰,建立對話的方式與管道,不要再加大仇恨,「沒有一點對話,兩岸切割、敵對,共軍對臺海巡視只會更多。」

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認爲,從事兩岸交流,守法是國民應盡的責任,但法律過度解釋,會對自由人權帶來傷害。至於教育部表明已在盤查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案,「各大學都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現在甚至連線上論壇都避免參加。

論及展望未來兩岸文教交流,李功勤直說:「小有悲觀」,但學術交流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一環,希望政府能在守法之餘,加大與加速開放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