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李應元推環保掃墓 少燒紙錢以功代金

環保署李應元呼籲環保掃墓,減少燒紙錢或集中焚燒,避免製造空污。(廖德修攝)

「不要燒痛祖先,不要製造空污!」清明節將至,掃墓祭祖難免要燒香、燒紙錢;環保署長李應元提倡環保掃墓觀念,燒紙錢最好通報清潔隊或環保局,各縣市都有聯絡窗口,採預約處理,集中收運後會有法師誦經、淨爐,並在有防制空污設施焚化爐焚燒。

李應元說,如果一定要自己燒,就買品質較好的本土製品,燒1、2疊就夠了,所謂心誠則靈,誠意最要緊。掃墓後更不要任意焚燒雜草樹葉,可將其環繞在墓地四周自然分解,「化做春泥護花」,既安全又不製造空污。最近中南部常有掃墓後焚燒雜物的行爲,此起彼落,讓各地消防隊疲於奔命。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表示,去年進口金紙有18萬噸、國內製造6萬噸,總共24萬噸,香品約1.5萬公噸。換算後1年會產生總懸浮微粒847公噸、氮氧化物166公噸、一氧化碳7344公噸、PM2.5也有584公噸,處理不當就會對環境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今年各地方政府持續舉辦少燒紙錢、少燒香的宣傳活動,以及提供紙錢集中焚燒服務,去年已有近1.3萬噸金紙集中焚燒。今年預估1.5萬噸,1、2月已燒1432噸,重點是在清明與中元兩大民俗活動。明年預估可達2.2萬噸,可見民衆接受度越來越高。

李應元強調,如果能不燒金紙當然最好,與其花錢去燒紙錢、造成空氣污染,不如將費用捐助慈善活動,功德迴向祖先和家人;或改用鮮花素果拜拜祭品捐給寺廟弱勢團體統一運用。所謂「以功(德)代金」並落實環保,同樣可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功德及福氣則綿延於後代子孫;希望大家藉由祭拜習慣的改變,一起來保護居住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