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斯杯時代性因應產物 臺籃需要更多與國際接軌舞臺

▲擁有球迷的力挺,國家隊運動員纔有更多向前邁進動力。(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杜奕君/臺北報導

近日有關臺中市2019年東亞青運主辦權遭否決一事鬧得沸沸揚,由於關乎國內運動員是否有足夠國際曝光舞臺,因此如何讓政治問題別過度凌駕體育,實爲各界所應重點考量之處。回顧過往,臺灣籃壇夏日盛典「瓊斯杯」,其實就是當時喪失國際奧會會籍後,國內籃壇與國際重新接軌的重要時代性產物

今年已堂堂邁入第40屆的瓊斯杯,全名爲威廉•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自1977年首屆舉辦開始,至今已舉辦堂堂邁入第40屆(曾有兩年停辦)。當年是以紀念1970年代之FIBA秘書長雷納託•威廉•瓊斯(Renato William Jones)來命名

從80至90年代,瓊斯杯多次曾有世界頂級強權如美國、巴西等國來臺參賽,並造成國內籃壇熱潮,近年來則由於邀請賽性質實力考量,主要改以亞洲各國列強爲主要邀請對象

中華男籃面臨階段性重整,必須有更多積極作爲。(圖/記者季相儒攝)

近年來臺灣籃球在成人級別國際賽戰績不如預期,除了國內聯賽體質需要強化外,國家隊組訓,甚至SBL各隊都需要更多國際性比賽磨練,近年來除了瓊斯杯外,包括觀護杯海峽杯等邀請性質賽事也應運而生,但規模強度,仍無法與瓊斯杯相提並論。

對於臺灣籃壇來說,能在國內舉辦更多國際性質邀請賽,絕對是球員、球迷以及整個籃壇之福,近年來SBL休季期間,各隊都越來越樂意前進亞洲各國所舉辦之相關盃賽,甚至進行以國家隊性質對抗的小型交流賽,都是提升SBL及國家隊級別實力的重要良方

目前包括7月底璞園參加亞冠杯資格賽,8月時富邦達欣參戰CBA夏季聯賽暨海峽兩岸長三角職業籃球俱樂部挑戰賽,以及9月份裕隆、富邦參戰澳門「非凡12」邀請賽,都是國內球隊嘗試與亞洲各國交流之作法

自去年臺北世大運後,未來國際性質賽事是否能再次於臺灣成功主辦,如今顯然充滿極大變數,對於臺灣籃球來說,透過國際賽事凝聚更多球迷向心力及提升整體實力,也是必須爲之作法,政府及相關單位如何突破困境,無論民間氛圍是否推動國家正名與否,替臺灣運動員爭取更多資源及舞臺,纔是國內體壇之福。

▲每年夏天瓊斯杯都是臺灣籃壇重要聖戰。(圖/記者季相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