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開徵碳稅 童子賢:臺灣進出口恐受到威脅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受訪。(圖/彭媁琳攝)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16)日出席「電子資訊產業低碳轉型永續峰會」,他指出,低碳轉型到了緊要關頭,但是還沒有準備好。尤其是臺灣經濟非常仰賴進出口,未來國際上開徵碳稅後,臺灣會處在不利的位子,進出口貿易就會受到威脅。

童子賢表示,地球暖化會造成兩個迫切的危機,一個是臺灣非常仰賴進出口貿易,另一個是臺灣地狹人稠,高山多平地少,只有8,000多平方公里的平地,在海水上升的威脅下,前途不是很樂觀。

他指出,臺灣2022年進出口達到9,071億臺幣,臺灣GDP在2022年超越南韓日本,國民所得超越3萬2,800美元,乘上2,300萬人,臺灣GDP在7,600至7,700億美元左右。臺灣進出口總額除以GDP,是119%,經濟活動很大比重是來自於進出口貿易的活躍。同一時期,南韓只有70%,日本只有19%,中國降爲34%,臺灣比中日韓美更依賴進出口貿易。

童子賢示警,當2024年大家開始開徵碳稅,臺灣會處在不利的位子,假設臺灣在低碳轉型上沒有做出努力的話,臺灣在碳稅開徵後,進出口貿易會受到威脅。就算對碳排、地球暖化沒有概念,光出口被課很高的碳稅,是切身之痛,就會影響臺灣經濟活動,生意會卡卡,進出口就不順。

童子賢表示,臺灣3萬6,000平方公里土地上,不到9,000平方公里是平地,2040年或2050年,溫度提高兩到四度,海平面提升0.5公尺到1.2公尺,臺灣僅有少數的平地,有35%至40%,會被淹沒。高雄旗津,臺北大稻埕和淡水一帶,都有可能淹沒,這就是切身之痛。但是,不管進出口貿易的障礙,還是海平面上升等等憂慮,都可以對低碳經濟做出努力而得到改善。

童子賢呼籲,轉型不是隻依賴一種能源,能源、運輸、工業、生活、建築,都對碳排有巨大影響,能源只是其中一個項目,低碳轉型必須要好幾個部門和領域一起努力才能達成。電子業在創造進出口貿易時,50%以上是高科技產業出口,需要不同領域的部門,來優化生產流程,檢討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的碳是怎麼來的,還需要更創新的科技來解決碳排跟生活排碳過多的事情。

童子賢也以自身爲例,他隨身帶保溫瓶,隨時可以喝水,也避免使用塑膠瓶,大家要謙卑務實檢討日常生活,生活生產運輸都能做到低碳轉型,讓臺灣經濟能永續發展,並且成爲地球好公民,全世界產業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