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投資管道 人民幣保單停看聽

民衆人民幣保單熱情出現降溫跡象金管會公佈數據顯示,2020年人民幣計價保單僅銷售9.05億人民幣(約新臺幣39億元),創近年新低銷售量壽險業者表示,主因人民幣欠缺流動性高的投資管道,各公司不敢積極承作人民幣傳統型保單,保戶因看升人民幣匯率投保意願相對短暫,因此人民幣保單在臺難成主流保單。

金管會2012年底開放壽險業承作人民幣計價投資型保單,2013年底再開放人民幣計價非投資型保單的部分,多年下來,承作量不太大,2019年及2020年更是因爲中美貿易戰,造成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人民幣保單銷量連二年衰退。

2018年因有人民幣計價目標到期基金保單熱賣,光投資型保單就銷售近百億人民幣,人民幣傳統型保單新契約保費則爲3.89億人民幣;但2019年投資型保單以人民幣計價部分就降到54.65億人民幣,比2017年衰退近45%,傳統型則是3.59億人民幣,衰退7.7%左右。

2020年金管會進一步出手管制目標到期基金保單的債券評等,造成此類保單幾乎發不出來,也影響人民幣投資型保單銷量全年僅6.9億人民幣,比前年再衰退87%,傳統型保單亦因利率走跌,全年新契約保費2.15億人民幣,衰退40%。

壽險業者表示,人民幣保單銷量大減有三大原因,一是傳統型保單收取保費,必須要找到可投資的標的,人民幣債券市場規模不夠大、且流動性不如美元債券,因此壽險業承作人民幣傳統保單就會較謹慎。

二是人民幣利率走低,目前設計不出較有吸引力的保單,相對來說,美元保單還是相對較有吸引力。

三是目前新臺幣兌美元相對強勢,許多保戶願意此時拿新臺幣換美元,順便投保美元保單賺利差也賺匯差,但人民幣目前則無匯率話題,暫時欠缺投保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