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新冠後 罹自體免疫疾病風險多3倍

中山附醫副院長魏正宗7日指出,研究團隊針對380萬例個案進行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未來半年內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爲未感染者3倍左右。(潘虹恩攝)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利用TriNetX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針對380萬例個案分析、持續追蹤180天,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半年內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爲未感染者的3倍,呼籲新冠患者痊癒後,仍應注意自身症狀。

中山附醫副院長魏正宗7日指出,380萬名接受COVID-19核酸(PRC)檢測的個案中,約90萬例是得過新冠肺炎且PRC檢驗爲陽性,另290萬例爲對照個案;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半年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之累積發生率爲3%,是未感染者的3倍左右。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乾燥症、血管炎及多發性肌炎等症狀最爲常見。

魏正宗說,以臺灣爲例,男性多罹僵直性脊椎炎、女性多罹系統性紅斑狼瘡,年長者則罹類風溼性關節炎及乾燥症等較多;建議新冠患者痊癒後,若發生長期皮膚紅疹、口腔潰瘍、肌肉骨骼痠痛、關節僵硬、掉頭髮、口乾眼乾,疲倦等相關症狀,應考慮自體免疫疾病之可能,儘早就醫評估。

魏正宗指出,團隊推測可能的機轉有2種,其一是病毒激活免疫反應,產生細胞因素風暴,導致系統紊亂、攻擊自己的組織,形成自體免疫疾病;其二是若病毒抗原和自身體內的抗原結構相近,則可能導致交叉反應,讓免疫系統無意中對自身抗原所在的細胞與器官進行攻擊,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發生。此項研究也刊登於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的子期刊《eClinical Medicine》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