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如何促進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煥發光彩

樊美琪

日前,中國作家協會社聯部與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故事研究院聯合發佈《2023年文學改編影視作品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聚焦當下影視劇生產的相關領域,綜合收視率、播放率、口碑評分等多項數據對行業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並給出優化建議,爲解決文學作品影視化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角。

文學IP具備粉絲基礎,影視製作方改編此類作品無可厚非。但是,文學作品影視化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選擇作品前不應忽視影視化呈現的可能性。例如,點擊量曾高達32億的小說《鬥破蒼穹》,因奇思妙想的故事情節、構築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被衆多書迷追捧。但恰恰是因爲書中的內容想象力過於豐富,龐大的異世界、外宇宙等很難用鏡頭表現出來,導致其雖背靠“熱”IP,但拍攝成影視作品後卻差評不斷,被網友直呼“毀原著”,更是在評分網站給出5.0的低分,慘淡收場。其實,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越是面對“熱”IP,越需要“冷”思考。對此,《藍皮書》建議,文學IP的初期挑選上,要藝術性與商業性兼顧、嚴肅性與通俗性兼顧、理想性與現實性兼顧。觀衆是奔着劇情而來,改編劇不能只想着“借IP的光”,更要考慮呈現效果是否能夠滿足觀衆期待。

除此之外,因文學作品被“魔改”引發“書粉”不滿的爭議不斷,令影視製作方常調侃“原著粉不好惹”。然而,經過對原著進行大幅度修改的電視劇《甄嬛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繁花》等,卻收穫“書粉”“劇粉”的一致好評。由此可見,“書粉”排斥的並非是改編本身,而是邏輯混亂、偏離內核的“魔改”。文學作品影視化是將一種藝術形式轉化成另一種藝術形式的過程,不可避免會面對不同媒介屬性帶來的差異。對此,《藍皮書》中表示,在影視轉化方面,改編源於文學也要合於影視,充分發揮文學與影視之間的互補性。受衆的認知水平在不斷提升,影視製作方要轉變“觀衆就愛看這類套路”的理念,深挖原著內核,認真打磨劇本,才能創作出優質作品。

《人世間》《慶餘年》《破冰行動》等題材多元、製作精良的改編劇受到追捧,一再證明觀衆的訴求並非一成不變,“流量爲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已經向着精品化、主流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邁進。無論是“原著粉”還是影視觀衆,都在呼喚更加高質量的影視作品。惟有認真打磨劇本、深挖受衆需求,才能以精品贏得好口碑,讓文學改編影視作品持續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