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就係統重要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徵意見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銀保監會30日公佈「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風險加權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於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於18%。

標普近期公佈報告稱,若不進行新的資金募集,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面臨人民幣(下同)數兆資金缺口

意見稿並顯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槓桿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於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於6.75%。

意見稿稱,爲確保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具備充足的損失吸收和資本重組能力,維持關鍵業務服務功能連續性,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制定本辦法。

意見稿顯示,總損失吸收能力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以通過減記或轉爲普通股方式吸收損失的資本和債務工具總和

標普8月發佈報告稱,作爲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若不進行新的資金籌集,到2024年其資金缺口將達到5.77兆元至6.51兆元,無法達到設定的TLAC要求。

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分別爲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

報告指出,按照2019年末的財務數據計算,四大行TLAC資金缺口爲2.25兆元。由於風險加權資產的擴張速度快於內源性補充資本的速度,其資金缺口必然會擴大;同時,疫情大流行導致利潤下降會加劇這種趨勢

報告稱,2019年發達市場中所有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都達到了TLAC標準的第一階段,而作爲擁有系統性重要性銀行的唯一新興市場國家,中國有更多的時間建立法律法規和金融基礎設施,以幫助銀行及時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