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應用助推5G進入飛躍之年

編者按: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日子裡,世界5G大會將迎來第三屆盛會。2021年是中國5G技術正式商用的第二年,科技日報記者將採訪產業界精英、科技企業、傳播學者等,圍繞今年世界5G大會主題――“5G深耕 共融共生”進行廣泛探討,以助力5G技術的加速應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1世界5G大會將於8月在北京召開。

作爲全球首個5G領域的國際盛會,世界5G大會已成爲全球5G交流、推動5G產業化發展和應用豐富的重要平臺,更跳出通信領域,吸引了社會各界及各行業的關注與參與。

2019年,第一屆世界5G大會召開時,正逢我國5G啓動,但還沒有真正鋪開網絡建設,這屆大會如同爲產業界發出了一道“動員令”。第二屆世界5G大會召開時,產業界對5G的建設有了一些體會,大會討論的焦點因而更有針對性,比如,5G在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中發揮的積極作用、5G建設中暴露的一些問題等。

今年,全球已有100多家運營商推出了5G網絡服務,進入5G融合應用的探索,我國5G用戶也已過4億。在消費層面,用戶所關注的應用在哪裡?行業所關注的工業互聯網能否支撐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

針對當前公衆關注的5G熱點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近日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專訪。

5G建設還處於進行時

在全球科技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5G商用進程大幅加快,與經濟社會融合日趨緊密,人們對5G的暢想正一步步走向觸手可及的現實

5G持續成爲社會關注度的熱點,期待與爭議並存。

鄔賀銓說:“中國的手機擁有量已超過人口總數,有些地方如北京已超過100%。還沒有一種產品移動通信這樣擁有如此高的普及率,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必然現象。5G也是如此。”

談及那些對5G的“吐槽”,鄔賀銓認爲,從中可以看到大衆對5G所帶來的不一樣的通信體驗的期待,也可以看到產業界前期對5G的願景宣傳過於理想化,這種願景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些“吐槽”,可以理解。

“移動通信網絡的建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它決定了用戶體驗的提升有個漸進的過程。”鄔賀銓強調,儘管現在5G網絡已觸達中國主要城市,但是網絡覆蓋還沒有全部完成,不但在覆蓋的廣度上還處進行時,室內覆蓋也還待跟上。因此,在有些地方,有些場景,5G手機用戶會看到沒有5G信號。

他說:“只有少數人擁有更先進的通信工具,難以形成社會效應,這是通信行業賦能的基本規律。”

從三大運營商公佈的數據看,截至5月底,我國5G套餐用戶數已突破4.5億。但在鄔賀銓看來,雖然中國的5G用戶數已大概佔全球80%,但從普及率來看離“人人都用”還有距離。從這個角度去看“感覺到5G不存在”的吐槽,便很自然。

與此同時,沒有跟上進度的5G應用開發,導致了用戶對5G的體驗缺失。但一個好的趨勢是,據統計,5G用戶的視頻流量消費已經高出4G約16%。

鄔賀銓相信,隨着網絡建設的繼續推進和產業界的探索努力,5G應用的豐富程度也會逐步跟上。

從抖音、快手等應用看,4G視頻業務的推動力量是用戶,那麼,5G能否繼續營造用戶產生內容的氛圍和環境?鄔賀銓透露,今年世界5G大會期間將有專門環節對此進行討論。

正視工業互聯網痛點誤區

我國5G用戶規模領先全球,這種消費層面的擴展還難以體現業界對“5G真正的未來在工業”的共識,工業互聯網能否支撐我國工業的高質量發展?

鄔賀銓表示,消費層面的應用是共性的,從工業層面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有很強的個性需求,不能從以往移動通信消費者市場的表現去評價或期待5G在行業的落地。

“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基本完成後才推信息化,中國是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時候推信息化。從這點看,這是中國的劣勢,也是我們實現跨越發展的優勢。”鄔賀銓說,“相比前幾代移動通信,5G的高帶寬、低時延等特性適合、適應工業應用。中國工業面臨高質量發展轉型,5G給我國整個工業體系帶來新的改變及提升機遇。”

坦言,目前,5G主要應用在現場級且多爲機器視覺類視頻傳送,尚未進入主流應用。5G全連接工廠並不現實。5G行業應用還有痛點和誤區。

鄔賀銓介紹,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中,企業大腦和平臺的建設大熱,相對而言,垂直行業企業現場數據難採集的問題卻被忽略。他說:“企業大腦彙集底層統計數據和外部數據,對實時性要求不高,車間級直接對生產過程控制的企業小腦更爲重要。需要從機器聯網做起,才能挖掘企業小腦數據。”

鄔賀銓表示,另一點需要引起重視的是,企業的機器數據和傳感器數據基本不出企業網,但我們現在過分關注建設跨企業的標識系統和高質量的企業外網

鄔賀銓說:“不是說標識體系不重要,5G to C(公衆網絡)的網絡架構也可以用到部分企業網,但對大中型企業並非科學合理的模式。”他建議,深入研究企業網絡的需求,開發新型5G to B架構,以支持企業網低時延、高可靠、高安全的應用。

另一個挑戰也已迫在眉睫。

一個典型工廠的控制點在20世紀90年代末僅5萬個,到2030年將增加到55萬個。我國機械行業80%的設備仍採用傳統繼電器接觸器進行控制,尚未使用工控系統產品。已用的大中型產品70%來自國外,安全漏洞令人擔心,且不少屬於相關製造商的專有方案,協議不開放。

針對傳統基於現場級工控設備的工業互聯網層級多、標準碎片化、IT/OT融合困難,網絡安全性低等現狀,鄔賀銓提出,開發新型工控設備高起點建設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