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良語-綠色浪潮下 電商業者如何借力使力?

因此,本文歸納出三個電商環節中可執行的方向供業者參考:

一、綠色物流:透明的碳排放數據,給予消費者更多的綠色選項:

過往物流路徑追求效率快速,採用的是透過電腦所運算出最佳運送路徑,但是最快的路徑未必就是對於環境友善的。Google地圖便已經開始在美國提供最省油(fuel-efficient)的路徑選項,用戶可以選擇不一定最快但最能減少碳排的路徑,路線選擇的邏輯將不在一定得是從時間做爲唯一標準。這樣的改變在碳排數據越來越透明也越容易取得之後,將會越加明顯(例如:Google Flights已可以在各航班上,顯示其碳排量數據,用戶便可知道自己購買的航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而這將會影響消費者選擇何種運輸方式。電商業者便可以在給予消費者物流選項時(例如:快遞或者超商取貨),藉由顯示碳排數據來鼓勵消費者選擇碳排放少的方式。從電商過往的24小時到貨到實現都市6小時到貨,下一個物流戰場將會在於物流碳排較少、以及給予綠色物流選項上。

二、綠色包材:回收機制與包裝設計將是執行的關鍵:

基於隱私、美觀和保護商品等原因,通常在商品本身的包裝盒外,會再加上電商業者自己的包裝盒,而這些紙盒膠帶則成了運輸外另一個主要的碳排放來源。電商業者可以從包裝材質的改造或減量,來達到減少碳排的目的,例如:PChome將其31款網購紙箱改爲由100%回收紙漿和環保水性油墨所製造的環保紙箱。除此之外,Momo及PChome皆推出循環袋鼓勵消費者將包裝袋交回指定回收點後重複利用。在包裝減量上,透過精心的設計後不但不影響保護商品的目的,甚至還能獲得消費者的掌聲,例如:蘋果公司在iPhone 13包裝盒上取消了外層塑膠膜的包裝,只用紙膠帶貼住包裝盒的接縫處,運用良好的設計使得紙膠帶非常易撕,亦可以當作爲產品密封的證明,同時達到了減塑與包裝的目的。

三、綠色選品:透過專區替消費者省去搜尋成本

隨着綠色意識擡頭,消費者越來越願意主動購買環境友善的產品,只是缺乏讓消費者〝感知〞到的誘因,例如:挪威電商Oda在顧客的收據上顯示碳排放數據,讓顧客清楚知道自己買的商品碳排情況,推行之後發現到紅肉的銷量降低,而肉類替代品的銷量則有了成長。而Momo所推出的「綠色生活館」的綠色商品專區,則可以讓消費者根據不同的認證分類選購符合環保標準或有機認證等商品。購買綠色商品的需求是確實存在的,業者可以藉由規劃綠色商品專區或提供專屬優惠券的方式,來讓消費者認知且願意透過自己的消費行爲來支持環境保護。

過往綠色永續被視爲公關目的的企業社會責任形象,但隨着ESG永續投資概念興起、國內外法規政策逐漸成形及民衆態度的轉變,企業的永續策略將逐漸融入經營模式之中。電商業者應把握此永續趨勢,透過物流、包材及選品等方向的改變,築起自己的綠色競爭堡壘形成差異化,這不僅將贏得消費者的心,也能守住我們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