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歐吉桑買德義日公司 拚全球三大工具機集團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中)靠購併,版圖橫跨三大洲旗下員工6 千名,下一步,還要拚世界第一!(圖/商業週刊提供/攝影程思迪

文/林洧楨

去年《商業週刊》報導臺灣製造業之母工具機,陷入多國夾殺、高不成低不就,3年產值大跌26%的困境。

此時,卻有一家臺灣公司,靠着整頓購併來的海外大廠,成爲當今全球排名第三大的工具機集團,僅次日德聯姻的DMG森精機、以及日本山崎馬紮克。整體工具機部門營收,從2012年新臺幣352億,翻倍到2015年735億,相當於其他臺灣同業全體產值的一半。一家可抵半個臺灣,它是友嘉集團。

71歲的總裁朱志洋,是臺灣產業界異類。他近年收購了德國前三大的汽車引擎加工機廠、義大利航太工業廠,沒有他旗下的精密機械賓士等高級名牌車的部分車款關鍵引擎將難以打造,連美軍最新型的F–35戰機也會飛不起來。

跑船.點燃跨國企業

這位臺灣購併大王,第一份工作是在船艙底層的鍋爐剷煤,他不是工具機本業出身,160公分的身高到了歐美矮人一截,一口破英文,在旗下歐洲各廠召開主管會議時,常用「We do by own」這句話表示「應收回經銷權,自己做」老外就算聽不懂這句菜英文,依然正襟危坐聽訓。

他的購併版圖橫跨14國,還「血拼」了歐、日機械業7家珍貴的百年老廠。故事,要從一位船員的野心說起。朱志洋的父親,是已故的臺大化學系史上第二位系主任。雖有一位以教學嚴厲著稱的父親,朱志洋小時候卻不愛念書。25歲時考取甲級船員執照,上船後自請降級當最低的下手,甘願穿厚重的消防衣、在高溫至少6百度的鍋爐旁剷煤。

他說:「我就是不安於室,什麼都想比別人做得更好。」因爲表現佳,他一路贏回月薪8萬的大管輪職位,當年臺灣中小企業總經理月薪不過3萬元。

船員生涯更讓他開了眼界,看到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與川崎汽船當年那種世界級大廠的氣勢,他深受震撼,點燃他想打造跨國企業的夢。

想快點贏,收購問題公司買技術

1975年,他存了4、5百萬元后上岸,先進入崇友集團當挖土機維修員。當時崇友進口26臺挖土機,3年半的時間只賣掉3臺,準備結束這個事業,沒想到朱志洋不到一年清光庫存,還讓挖土機部門起死回生,升上總經理。33歲的朱志洋,用存到的第一桶金,加上親友募資,成立資本額達1千萬元的友嘉公司,從賣挖土機開始實現他的創業夢。

他發現收購問題公司來改造,並取得技術與專業,是比較容易複製成功經驗的方式,加上他沒有「黑手出身、靠自己練技術闖出頭」的傳統制造業思維,想要快點贏,於是踏上與衆不同的購併擴張道路。「我是全世界最不懂工具機的工具機老闆,就是因爲不懂,我才能成功。」朱志洋說。

豐田百年約,再拿國際名片

讓他國際地位再跳一級的,是高攀上豐田集團。2004年,友嘉與日本豐田通商、高鬆機械三方合資,在杭州成立友嘉高鬆機械。這是朱志洋首度吸引到日本兆元級上市企業來合資。

從2012年起,他又以每年購併約5家國際企業的速度,在全球攻城略地,被歐洲人形容爲「臺灣來的成吉思汗」。

回到臺灣,他對我們說:「不管我在外面做多好,始終是在異鄉,所以臺灣不能不好!」爲了這個理由,他要德國年薪達7萬歐元的工程師,一對一培訓從臺灣送去實習的學生。在歐、日的每場內部會議,他也總是要求外籍主管必須考慮運用集團的臺灣資源,或與臺灣部門聯合開發產品。今年,他更計劃將義大利品牌帶回臺灣擴廠。

他用阿拉伯數字征服歐、日,下一步,還想把臺灣產業推向世界頂尖舞臺。

【更多報導 】

24歲中國外配,到臺灣工地攪拌水泥...建地監工告白:努力活着,爲何不值得尊敬?

每年從圖書館借7294本書,是「閱讀楷模」嗎?沒救了,政府連讀書都重量不重質

「帶着小孩」可不是"I'm with child"!出國搭機,千萬別說錯這3句話

一夕賠光數千萬!股市大戶忙一輩子,晚年卻靠妻子「35年定存」狼狽活下來

不是蛋黃海鮮,害你膽固醇升高的元兇竟是....麪包!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