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浪潮 北市小學生少3成

臺北市教育局統計,從91學年度至111學年度止,北市國小學生數減少34.59%。(臺北市修德國小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臺灣人口已連續3年負成長,今年1月新生兒1萬948人,較去年同期減少2189人,少子化問題依舊嚴峻,造成學校、嬰幼用品業及婦產科都受影響,各界都希望政府儘速拿出對策,解決少子化國安危機。

臺北市教育局統計,從91學年度起至111學年度止,北市國小學生數從19萬4601人下降至12萬7285人,減幅高達34.59%,迄今仍持續探底。國小教育科長鍾德馨指出,2012至2014年間,北市國小班級數開始大幅下降,光2012年就大減327班。由於教室過剩,昔日的萬人大校老鬆國小,也把部分閒置教室交由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使用。

修德國小校長李家旭對少子女化也很有感,2009年修德國小尚有34班,不到10年班級數就近乎腰斬,2016年僅剩19班。過去學生多,學校不須特別費心即能招滿,現在學生少,家長也希望給予孩子更多元教育,學校若不在明星學區,必須更努力發揮特色拚招生,否則學生只會年年流失。

嬰幼用品「逗寶」共同創辦人江瑋屏觀察,從2017年起,新生兒數量幾乎每年少1萬,嬰幼用品業近5年受到衝擊比過去更加嚴重。以往每年有5%以上銷售成長空間的嬰兒車,從2017年起每年銷量減少20%至50%,去年雖因疫情解封回升,但整體銷售量早已經「回不去了」。

江瑋屏說,依賴原有客羣已支撐不了公司營運,因此,各嬰幼用品業者近5年來開始力拚「一條龍」服務,以前專做懷孕媽媽的品牌,現在也兼賣起嬰兒用品;此外,除了品質、安全跟美觀,時下嬰幼產品更講究如何減輕媽媽帶娃壓力,才能繼續在業界生存。

少子女化同樣也衝擊了婦產科,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婦產科近10年減少100家。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除了醫療糾紛多,新生兒逐年減少、產科醫師須24小時備戰,連帶造成婦產科院所逐年減少、婦產科醫師出現缺口。

黃建霈說明,受少子女化影響,婦產科本就經營不易,更遑論研發新技術、添購新機器,加上高齡產婦增加,懷孕併發症也層出不窮,婦產科醫師面臨的挑戰比以前更多。

面對少子化浪潮,江瑋屏認爲,政府應更廣泛提供婦女衛教知識,讓她們提早爲懷孕做準備,避免面臨想生卻生不出來的窘境。黃建霈則建議,政府參考國外經驗,不只加強育嬰補助金額,也需着手改善職場環境,增加醫師投入婦產科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