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課綱通過 教育部: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

教育部昨(15)日召開課審大會,完成社會領綱第二輪審議,並表決通過。(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今(15)日召開課審大會,完成社會領綱第二輪審議,並表決通過,教育部表示,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並強調新課綱以學生爲主體,致力於幫助下一代建立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

課審會今日下午審議社會領域課綱,共有37位委員出席,經表決3份課綱,即普通高中及國中、技術型高中、綜合高中,皆獲得超過34張同意票,現場表決通過。

教育部長葉俊榮表示,今天通過社會領綱是「邁出重要一步」,感謝研修小組和課審會委員,在研修過程不斷進行有溫度、有深度的討論和對話,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葉俊榮表示,社會領綱從研議之初,就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歷史科受到「去中國化」這類假議題的輿論,對審議產生一些壓力和影響,而他身爲課審會總召集人,對委員和研修小組成員所承受的壓力,除了能夠感同身受,也肯定大家發揮專業,並秉持課綱的核心精神和原則。

教育部則表示,總結這次新的社會領綱研修與審議的過程,可分爲三項:

一、研修歷程廣泛討論形成共識:從105年9月研修小組組成,至107年2月底將三份草案送交教育部課審會審議,研修小組總計召開235次會議,共2,692人次。其中有關歷史分組暨工作會議共召開40場次,參與人數共494人次。此外,辦理52場次諮詢會議,以及辦理22縣市公聽會與網路論壇等公共意見之蒐集等。

二、新課綱以學生爲主體、幫助下一代發展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世界一定會比現在更密切的互相連結,培養面對未來更加複雜的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希望能用更宏觀的態度面對和我們所有羣體都有關係的過去,而非侷限於一國家、一民族的單一觀點。過去課綱是切斷的,臺灣史是臺灣史,中國史是中國史;新課綱是要看見臺灣與中國、與東亞、與世界的關係,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和探究,再進而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讓學生對於中國歷史的學習,從單一區域的學習,導向全球互動關聯的系統思考與多元理解。讓學生可以本於歷史事實與相關證據所提示的脈絡客觀地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探究其與臺灣、東亞、世界的連結,並思考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讓歷史教育擺脫單一意識形態或國族觀念的灌輸,成爲培養新世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