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和平橄欖枝還在嗎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多份民調顯示拜登在「搖擺州」選情穩定領先,川普連在共和黨傳統鐵票區表現都不盡如人意。若拜登勝選,歐巴馬時期班底亞太政策幕僚將重新入主白宮、國務院。過去4年中美關係波折頻生,固然有結構性因素,但也有共和黨政治文化與川普個人因素。民主黨重返執政,結構性因素不會改變,但不同的政黨與總統個人因素將會帶來新氣象,對美臺三邊關係也會產生影響。

蔡總統在今年國慶演說中倡議兩岸對話,讓人聯想之前未成行的王金平廈門之旅,說明兩岸都有意緩解緊張,不想真的「打仗」,但雙方爲何連最基本的溝通都做不到?除了各自內部有民粹壓力外,川普猛打「反中牌」的外部因素也起到牽制作用。中美交惡大氛圍下,北京當然不願和一個與反中鷹派緊密合作的民進黨政府對話,蔡政府也不願爲了爭取與北京對話機會而得罪川普政府。不過,一旦拜登勝選,新局面將給兩岸關係帶來新契機

拜登:美中是競爭關係

中美臺三角關係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決定性因素。三邊關係猶如三道齒輪,磨合運轉最順暢,莫過於2008至2016年期間,中美、兩岸、美臺實現「三贏」良性循環。過去4年,兩岸關係「轉不動」,中美關係在2018年貿易戰後突然「卡住」,美臺關係卻愈轉愈快、火星四射,三角關係明顯失衡,以至於出現脫軌的危險,臺海「兵兇戰危」源於此。

中美結構性衝突已是美國朝野共識,中美關係註定回不到從前,拜登日前提到,俄羅斯是美國的「威脅(threat)」,中國是「競爭者(competitor)」,說明民主黨的中美關係路線亦難回到「夥伴關係」定位,但肯定會比以蓬佩奧、納瓦羅、博明核心華府鷹派主導下緩和。

特別是今年下半年以來,北京明顯放低對美姿態,釋出與美方隨時重啓外交對話的意願,川普政府並未接招。若拜登上臺,「建制派」重掌中美外交管道,雙方重啓對話的可能性將提升。

美國大選後,中美臺大三角關係的確有「重開機」的可能,但必須靠「高招」或「好棋」實現。今年9月王金平原本可以扮演溝通橋樑的重要角色,因意外事件遺憾破局實在可惜。但現在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未必。正如前文所言,王金平沒去成大陸,背後更多有美國因素的影響或干擾。而美國因素恰恰可能隨着此次選舉結果而發生重大變化,11月3日若由民主黨勝選,將是王金平與國民黨重建與大陸關係的契機,也是民進黨大開大闔穩定兩岸關係的機會。

不久前美國智庫CSIS曾就「美國是否維持對臺政策模糊性爲題,邀請中美臺三方學者進行視訊討論,與會大陸學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臺灣是民進黨核心幕僚邱義仁。這場會議並非官方活動,但已經透出中美臺二軌交流的味道。需注意到,邱義仁「瘋子臺獨」之說,並沒有引起北京涉臺機構的大力批判或諷刺,說明北京「聽到了」,這也凸顯出二軌對話的必要性。

民進黨政府需前瞻部署

馬習會」後大陸原有意放寬「各表」,並計劃在美中臺三邊關係架構下處理好對臺關係,因而任命曾任大陸國務委員、中共對臺領導小組成員的戴秉國爲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戴秉國是歐巴馬時期北京與美方「戰略對話」主要對口,處理中美敏感問題的智慧及靈活身段,贏得了包括希拉蕊在內的民主黨核心外交高層人士的很高評價,稱其爲「戰略家」。2017年戴秉國轉任臺研會長,在兩岸圈轟動一時,當時就有解讀認爲是大陸針對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所做的涉臺人事佈局。美國大選結束,或許戴秉國有機會再次發揮長才。

若排除臺灣拒統因素,地緣政治是兩岸關係複雜的源頭,中美關係惡化又加深了情勢的複雜和脆弱。拜登若如預期贏得選舉,美國對兩岸關係的干擾將會降低,民進黨政府需有前瞻部署:一套準確迴歸憲法要義的兩岸政策論述,一個有分量、身分適當且得到授權的人士作爲對話窗口,並釋出正確訊號,當可爲臺海和平創造機會。

大陸也可思考如何站在對美關係調整的大局中,尋求化解兩岸關係僵局的辦法,重啓兩岸二軌對話,或許是雙方恢復對話、重建互信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