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誰在出賣臺灣 誰在愛臺灣

中山大學新生顏銘緯(右圖 郭吉銓攝)丟書,砸中馬總統。(左圖 截自三立新聞)

一位學生向總統丟出一本《被出賣的臺灣》,砸中馬英九的腹部,這位學生一時之間成了名人,更成爲部分人士、部分羣體心目中的英雄,成了「反馬志士」,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更說出向馬英九丟書「剛好而已」。

這位向總統丟書的學生說,自己沒有行使暴力,因爲馬英九「親中賣臺纔是真正的暴力」,他拿「《被出賣的臺灣》丟向出賣臺灣的人,是幫很多年輕人、幫太陽花世代出口氣。」這位學生自居正義,自認行爲正當。丟書事件發生後,一些討論聚焦在「暴力」與否上面,其實,如果這位同學向他的鄰居、父母或愛人丟書,毫無疑問絕對會被認爲是一種暴力行爲,只不過在相當一部分人心中,是非標準已經模糊,政治立場凌駕一切。

暫且先不糾纏於暴力問題,我們更該深入討論的是,到底什麼是「賣臺」,如果臺灣已經或即將「被出賣」,誰是真正的賣臺者,臺灣又被出賣了哪些利益。

其實,丟書事件的另一「主角」:《被出賣的臺灣》正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本書,這本書在臺灣所處的國際政治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好是討論「賣臺」問題的典型範例。

「賣臺」一詞由來已久,不是始自黨外、民進黨或臺獨,正是來自於葛超智(G. Kerr)所寫的《被出賣的臺灣》這本書。葛超智是當年美國「遠東戰略小組」的成員,他曾在日據後期被美方派來臺灣教授英文,實際上是從事情報工作。他主張基於美國遠東戰略利益,二戰後的美國應該設法推動由聯合國託管臺灣,而不是把臺灣歸還中國。只不過,美國最後承諾了《開羅宣言》,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於是,葛超智寫下《被出賣的臺灣》一書,抒發他的失意與不滿。

《被出賣的臺灣》一書被獨派陣營譽爲作者「20多年的實際觀察與學術研究的結晶」,是「以第一手的詳實資料爲基礎,以自由主義者的觀點與關懷」闡述臺灣的悲劇命運。據說這本書「超越了任何意識形態的桎梏」,「提供當代臺灣人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命運與未來發展的歷史認知及國際視野」。然而,葛超智的立場與利益到底爲何呢?他所謂的「賣臺」指的又是什麼?

其實,葛超智的核心論點是:美國讓臺澎歸還中華民國,是出賣了美國的戰略利益。葛超智聲稱,他身爲「臺灣問題專家」,當時「呼籲華府當局確立一明確的『臺灣政策』」,因爲「歷史早就指出臺灣在西太平洋邊緣的軍事戰略重要性,也指出臺灣資源和工業發展遠勝中國大陸諸行省,如此重要,難許我們輕易將臺灣交給中國人控制。」

葛超智的主張是聯合國託管臺灣,表面上,臺灣人民在未來可以公投自決,實際上是因爲這符合美國的利益。葛超智也承認,他的戰略思想來自19世紀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帝國主義者培裡,也就是主張美國應該佔領臺灣,控制東南亞海運樞紐和中國沿海的港口,進而控制中國。葛超智的主張最後落空了,於是他控訴「賣臺」,而所謂「賣臺」其實就是「出賣美國帝國主義的臺灣戰略利益」。

相對於賣臺,是所謂的愛臺。葛超智是否「愛臺」呢?肯定是的,只是他愛的是「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臺灣角色」。葛超智也不是臺獨人士,他很清楚臺獨主張無法實現,也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臺獨人士把《被出賣的臺灣》當作聖經,恰恰說明了臺獨人士是看不清檯灣真正的利益,也錯置了愛臺與賣臺的意涵。

愛臺與賣臺的爭論,其核心判準是究竟什麼纔是臺灣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任何抽象的政治主張,當然也不會是任何大國的戰略利害。讓臺灣淪爲世界霸權的馬前卒,絕非臺灣之福。基於自己激越的政治主張,卻讓臺灣深陷戰爭危險,也不會是人民之福。而爲了某種意識形態的堅持、甚至偏執,錯失臺灣向外開拓空間、追逐發展利基的機遇,纔是真正的出賣臺灣利益,是真正的賣臺。

臺灣需要的是和平發展的機遇,是中華民國作爲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與空間,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是善用世界各地的商機與資源強化臺灣根基、壯大臺灣實力,是維護並改善自己既有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這應該是所有臺灣人民的願望與期盼。而恰恰好正是激進的臺獨主張或保守的鎖國思想,纔是讓臺灣迅速失去這些機遇、尊嚴、空間和幸福,從而通往悲劇命運的快速道路。

明乎此,我們就很清楚,究竟誰在賣臺?誰在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