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資金潮逆轉 蔡政府還歡樂頌嗎

東亞國家需要警覺,外資拋售亞股會否如同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對亞洲金融市場,甚至實體經濟帶來毀滅性的衝擊。尤其這一次資金板塊大挪移,同時涉及美國收攏資金政策及東亞戰略安全風險兩大因素,類似雙臺的共伴效應,衝撞力道難以預測。當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盪,伴隨而來的可能就是實體經濟的衰退,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就是例證。

大陸同樣面臨資金外逃危機,但有非常高的警覺,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金融風險防控列爲未來3年重點工作項目。領導階層顯然看到外部金融險峻的一面,加上內部金融深化改革的要求,決定針對重點領域風險及早防範。近來人民幣急升,可能就是人行刻意爲之,藉以削弱資金出走誘因。如果連經濟規模、外匯存底如此龐大的中國,都以戒慎恐懼的心態面對,亞洲其他各國更沒輕忽的本錢,臺灣尤其如此。

自1987年解除外匯管制、允許民間自由持有及運用外匯後,臺灣曾多次面臨國際資金快速進出、熱錢炒作的市場失序情況,但由於央行明快的政策指引及豐沛的外匯存底,多能化險爲夷。雖然各界對央行總裁彭淮南的貨幣政策褒貶不一,尤其是強勢的資本移動管理,雖讓國內金融市場相對穩定,卻也付出金融國際化進展遲緩的代價。不過,不容否認,彭淮南主政央行20年,臺灣確實未曾讓國際資本移動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只是,隨着任期結束,明年臺灣將邁入後彭淮南時代,繼任者到現在仍懸而未決,如果真的發生國際資金大潮轉向的危機,後繼者是否有能力帶領檯灣安然度過,令人擔憂。

另一方面,受惠於國際景氣緩步回升,帶動臺灣出口強勁復甦,我國近期經濟表現超乎預期地亮眼。2017年第3季經濟成長率從原本概估1.89%大幅躍升至3.11%,創下2年半以來新高,全年也上修至2.58%,未來經濟前景似乎一片樂觀。行政院長賴清德在日前舉行的內閣年終記者會上就表示,2018年若再搭配前瞻基礎建設與政府公共建設支出擴大內需方案,經濟成長率肯定能更上一層樓。問題是,這都是奠基在當前指標的樂觀預期上,並未考慮金融市場的可能變化。一旦金融市場風向轉變,如資金持續大舉撤出新興市場、引發金融危機,所有假設前提都必須跟着調整。更不用說,當金融市場變化透過各式管道傳遞到實體經濟層面,到時經濟數據是否還能如此亮眼,將是個很大的問號。

面對樂觀的經濟前景、史上最久萬點行情以及強勢新臺幣演出,政府沉溺於歡樂的氣氛中,卻少了危機意識。這很危險,資金快速進出的特性往往會讓政策措手不及。特別是臺灣史上在位最久的貨幣政策舵手即將屆退,國際金融市場若有任何風吹草動,很難讓人相信剛上路的新手可以妥善因應。因此,爲防範於未然,在位者或許還是得儘快決定下任央行總裁人選,同時也應思考採取更具彈性的雙率政策,藉以及早因應未來可能的國際金融情勢丕變。

例如在利率政策上,過去央行習慣採取柳樹理論(或大船小船模式),消極被動地因應經濟景氣變化,未來或可再積極一點,採取較爲主動的策略。趁着景氣樂觀之際,加快利率調升步調,同時也讓未來有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可以使用,而非僅以美國聯準會(FED)的利率決策馬首是瞻,進而錯失先機。

一些主要國家已開始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一向被我國當作貿易競爭對手的南韓,也已於11月底啓動升息步調。若臺灣動作太慢,屆時勢必成爲外資的提款機,除導致資金加速外逃外,金融市場波動也會加劇,將對經濟表現造成不利影響。如果企業獲利衰退,政府稅收減少,年輕人薪資只會減少,蔡總統的承諾就註定跳票。政府該面對國際資金大潮逆轉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