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創造吸引臺商繼續投資的環境

旺報社評

根據投審會最新統計,2021年前11個月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47.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4.5%,比2010年146.2億美元更縮水近7成。臺商對東協國家投資則大幅成長,1至11月累計投資金額達53.9億美元,年增超過1倍,並首度超越中國成爲臺商當期最大投資地區。

新東進暴落的訊號

有人解讀臺商撤出大陸是不可逆的長期趨勢,但也有人認爲這是因應全球製造鏈調整的短期現象,究竟何者正確,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證明。不過,臺商2021年對外投資出現東協超越大陸現象,可能是統計上離羣值(outlier)所造成的偏誤,也就是突如其來的一、兩筆巨大投資金額所形成的結果。

去年前11個月臺商對東協國家投資的53.9億美元中,確實有兩筆巨大的投資。一是臺灣上櫃公司環球晶爲併購德國世創電子,對新加坡子公司的25億美元增資案,另一筆是聯發科對新加坡子公司增資案(10億美元),兩筆金額加總就佔了整體東協投資的65%。

不論從投資型態或增資用途來看,這兩筆投資都比較像是具有特殊目的的一次性投資,而非長期趨勢。也就是說,如果扣掉這兩筆對新加坡投資的35億美元,2021年前11月臺商對東協投資僅剩18.9億美元,只有對陸投資的4成不到。這也意味儘管臺商赴陸投資趨勢向下,但對比其他地區,大陸還是臺商特別重視、不會輕易割捨的市場。

同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東協,2020年臺商對美國投資暴增654%,金額創下歷史新高的42.7億美元,當時也盛傳美國即將取代大陸成爲臺商投資首選。從電子業的臺積電及崇越等科技大廠,到傳產業的上銀及和大等上市公司,紛紛宣佈要在美國加碼投資擴廠或設廠。一夕間,「新東進」成爲顯學。但2021年(1至11月)臺商赴美投資金額大幅銳減至4.7億美元,只剩下2020年的1/10。

近年兩岸關係急速惡化,官方不再鼓勵廠商赴大陸投資,甚至設下多重障礙,讓臺商赴陸投資有所忌憚。加上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臺商爲節省關稅成本、分散供應鏈風險,積極進行多元化市場佈局,因而弱化對陸投資力道。尤其對一些因大陸環保條件、最低工資等要求提高而不堪負擔的臺商來說,基於成本效益考量而調整產能或生產線,是很合理的安排。

留意赴陸投資下滑

不過,這絕非代表臺商會全面撤出大陸。嚴格說來,比較像是一種因時制宜、審時度勢的彈性作法。換句話說,只要風向稍有變化,如兩岸關係出現和緩跡象或中美貿易談判有好的進展,臺商赴陸投資榮景可能再現。再說大陸內需市場與產業鏈仍持續擴張,大型臺商不可能說斷就斷。近10年臺灣上市公司大陸投資收益,不僅未隨赴陸投資下滑而縮減,反倒逐年攀升,並於2020年創下歷史新高的4746億新臺幣,即可略窺一斑。

然而,必須留意的是,儘管臺商對大陸仍保持高度興趣,但赴陸投資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基於長遠發展考量,北京要正視此一問題,並提出更多具體支持臺商方案,化解臺商投資疑慮,方有助大陸刻正推動的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畢竟,臺商導入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思維,是大陸經濟得以成功轉型、飛快成長的不可或缺要素。未來,大陸想要加速供應鏈自給自足、追求科技自立自強,臺商還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幫上大忙。

我們曾一再指出,臺商對大陸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容輕忽。過去40年經驗告訴我們,臺商與大陸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臺商需要大陸市場,大陸也需要臺商投資。未來能否再度吸引臺商西進,共創兩岸經濟榮景,主導權在北京手上。北京得好好思考,如何創造更好的環境吸引臺商繼續投資,打造更深厚的互利雙贏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