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臺灣看習近平香港講話

旺報社評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高鐵赴香港參加迴歸25週年紀念儀式並發表講話,他雖未提及統一臺灣或兩岸關係,符合中共政治慣例,但這篇講話代表大陸領導人對香港前景的判斷與規畫,對臺灣摸索兩岸關係的未來應有參照的價值。

「香港居民」成治理概念

與5年前習近平在香港迴歸20週年紀念日的講話相比,這兩次講話都以「一國兩制」爲主軸,也對香港新一屆治理團隊及香港經濟發展提出期許,並以善意言辭表達對港人的關心。但是,經歷了5年來香港政治、社會的動盪與劇變,尤其是北京主導下《港版國安法》和新版選舉制度的實施,習近平的25週年講話透出不同尋常的訊號。

首先,相較於1997之後歷屆大陸領導人多以具有政治、統戰或懷柔意涵的「香港同胞」稱呼港人,習近平在此次講話中5次提及「香港居民」,7次提及「香港同胞」。這是中共最高領導人涉港重要講話中,首次突出「香港居民」概念,有以下兩項意涵的變化:

第一,「香港居民」是來自香港基本法中的法律概念,對應的是更上層的「中國公民」,這顯然是針對過去2年來國際輿論高度關心的港人「居英權」(BNO護照)議題。習近平此次前所未有強調「香港居民」,是要提醒絕大多數港人同時擁有「中國公民」身分,既是一種國民身分認同,也賦予法律義務和責任。換言之,北京突出「香港居民」身分與「一國高於兩制」的邏輯相通。

第二,過去北京高層習慣使用懷柔性質的「香港同胞」稱呼,意在表達港人屬於北京爭取、拉攏的「境外」統戰對象,因而往往也有所謂「惠港政策禮包」之說。但大陸《十四五規畫》已經將港澳納入專章,習近平在此次講話中重申香港迴歸意味着「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也代表「香港居民」不僅是一個法律概念,也成爲一個治理概念,北京中央政府藉此強調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

其次,習近平在此次講話中未以所謂「上半場」、「下半場」區分前後25年,並表示港澳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代表北京正視到近年來海內外懷疑、擔憂香港喪失原有制度或被「一國化」的聲音,用更加明確的「長期不變」取代鄧小平提出的「50年不變」,因而也不存在所謂「2047大限」的問題,迴應和穩定香港民心及國際社會的意味濃厚。

無意將香港「大陸化」

在政治制度層面,北京近兩年的實際舉動昭告世人,香港絕無可能出現政黨輪替、自由直選,但習近平此次講話也表達了對香港既有政治制度中,西方價值理念的延續之意。例如,北京雖嚴詞拒絕在香港實行「三權分立」,但習近平提及行政和立法機關「既相互制衡又互相配合」、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思想,這與大陸政治體制的運轉邏輯完全不同。

在法治層面,習近平兩次提及香港維持普通法制度,而英美普通法制度正是以保護私有產權、人權神聖不可侵犯、限制公權力爲核心。

在經濟層面,過去幾年國際輿論對大陸能否延續改革開放路線多有遲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香港能否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議論。特別是隨着北京提出「國內大循環」、「統一大市場」等概念,再加上中國與西方緊張情勢下,不少跨國企業基於避險考量將亞太總部從香港遷至新加坡,對香港喪失原有地位、優勢和特色的憂慮,甚至高於2019年反送中動盪時期。此次習近平明確給港人開出「定心丸」,藉由對香港國際地位的力挺,傳遞出北京堅持改革開放路線的訊號。

習近平的講話表明,北京雖強調「一國」原則不可動搖,但無意將香港「大陸化」,希望香港具西方色彩的制度特色和優勢仍能儘量維持。

其實,臺灣民衆對統一的最大憂慮或畏懼,源於對政治制度、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的堅持。北京將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視爲統一臺灣的樣板工程,那麼,只要香港未來變得更好、港人心向北京,臺灣社會自然會有所體認,兩岸關係就會出現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