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鬆綁互聯網的新機會

旺報社評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五一勞動節出刊的《求是》雜誌發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強調科技事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大陸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解決矛盾釐清路線

這篇文章乍看之下是老生常談。大陸鼓勵創新,發展科技產業是既定政策,也是產業結構從勞力密集轉型資本密集的關鍵。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延續前任川普總統策略,對中猛打科技戰,擴大限制半導體產品出口範圍,正是要打擊大陸經濟發展罩門。習近平宣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似乎只是對科技業者打打氣。

但從另一個脈絡來看:2020年大陸開始一連串對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字節跳動等互聯網業者的監管措施,重傷了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今年第2季疫情再起,對已顯孱弱的經濟再施重錘。4月29日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指示推動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強調規範對科技行業的控制,並制定具體措施以支持該行業。香港媒體引述消息人士透露,當局將在五一連假結束後與大型科技公司座談,傳達關鍵資訊,所有監管機構也將達成一致意見。顯示監管風暴似乎已經過去,中共正尋求與互聯網企業和解。敏感的股市反應最快,消息傳出後阿里巴巴等科技股股價呈兩位數的暴漲。

西方媒體的普遍觀點,認爲這是大陸爲阻止經濟增長惡化而採取的務實措施,嚴格的「清零」政策下經濟前景黯淡,中共因而做出妥協,「共同富裕」將適度調整,希望今年5.5%經濟增長目標能夠儘量實現。

大陸經濟發展路線確實有經常性的政策轉向。中共是理想主義政黨,雖理解「市場性」的重要,卻不願放棄「計劃性」。管與放之間被批評爲:「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再管」。批評者從這角度,質疑中共對互聯網的管與放,不過是另一個不得不爾的循環,並不看好後續發展。

不過這是二維觀點,從平面看是死循環,從三維的立體角度,卻是螺旋向上的提升。中共每次的管與放,都會使經濟發展往上拉高到另一個臺階。西方媒體看不懂中共「勇於鬥爭」,困惑爲何要殺互聯網平臺的「金雞母」。在中共理論中,鬥爭並不是內耗,而是解決矛盾、釐清路線的途徑。從這角度才能理解,大陸經濟爲何看似充滿矛盾,卻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致美國都感到壓力,策畫遏制中國。

推動經濟再上一階

客觀而論,習近平主政前的中國大陸的確更爲開放,企業也更充滿活力,但那是個「撐死膽大、餓死膽小」的冒險家樂園。社會欺矇拐騙,政府貪瀆成風。「10億人口9億騙,還有1億在訓練;10億人民9億賭,還有1億在跳舞」的順口溜,成爲人民無奈之下的自我調侃。這樣的開放與活力並不具永續性,缺乏公平正義的經濟發展遲早要崩潰。

習近平上任後從打貪開始,糾正政府官員的貪瀆風氣,收功之際再轉向打擊科技企業的「資本無序擴張」,有其脈絡一致的方向性,不宜從負面解讀爲人事鬥爭或意識形態。主觀期望式的「唱衰」,在缺乏客觀社會基礎下並不會成爲「自我實現的預言」。

從這個脈絡看中共與互聯網企業的和解,或許意味習近平「收緊」的改革告一段落,未來將轉向「開放」。習近平這10年的改革,從強調「以法治國」、「以法治黨」,到近兩年宣揚「共同富裕」,成功扭轉大陸社會「膽大稱王」與「暴發式炫富」風氣,這是值得稱道的成就,也讓外界對鬆綁互聯網平臺後的開放充滿好奇。基於法治與共同富裕理念的開放,或將推動大陸經濟再上一級臺階。這對包括臺商在內的外部投資者來說,或許代表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