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俄烏戰後G2趨勢更清晰

旺報社評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視訊對話,主要圍繞俄烏戰爭和臺灣兩個主題。根據白宮官員透露,兩位領導人的談話非常「坦誠、具實質性」,也涉及了諸多細節問題。不過,如同去年11月兩人的第一次視訊會談,這次會後美中發出的新聞稿,對於兩國元首的會談重點有所出入,再度給人一種各取所需的印象。事關俄烏戰事發展與戰後格局及中美臺三邊關係,會談後的具體發展更值得關注。

美中維持戰略對話關係

表面上看,拜登在進行一場只贏不輸的輿論戰,拜登放狠話要求中國不得援助俄羅斯,甚至要加入美國爲首的制裁,北京自然難以接受。北京不接受,美國正可以抹黑中國;若北京軟化立場,拜登正可以立威。但是北京也不是省油的燈,北京以「一個巴掌拍不響」、「解鈴還需繫鈴人」,將戰爭責任丟回給美國,讓美國也沒有佔到半點便宜。北京還趁此全球關注的機會,把臺灣問題搬上臺面,要求美國重申一箇中國政策的立場。但若只是一場各說各話、將計就計的宣傳戰,其實無需雙方領導高層出馬。無論實質成效如何,這次通話可以視作新一輪中美戰略對話的開始。

中美要展開新的戰略對話,必須處理舊議題,掃除障礙,這就是臺灣問題。日前楊潔篪與蘇利文的羅馬會談,中方就指責美方在去年習拜第一次視訊通話後,對於「四不一無意」的承諾缺乏履行的誠意。這次習拜視訊通話,習再度提出臺灣問題,提醒美國,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重要性。迴避臺灣問題,就沒有中美合作的可能。在美方的新聞稿中,看不到讓步的跡象,但是從最近臺灣參加由美方主辦的國際會議都無法以正式的國名參與,可見美方對於「一中原則」十分謹慎。短期內美方大幅改變對臺政策的可能性不高,但是減少利用臺灣刺激北京,穩定臺海情勢,重回中美共管,不無可能。

掃除臺灣問題的障礙後,中美才有可能推進合作,處理目前最急迫的俄烏戰爭。無論國際媒體怎麼說中國與美國是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戰事久拖對兩國也是不利。北京陷入越來越大的國內外輿論壓力,但也不樂見俄國大敗、普丁下臺。華盛頓同樣也面臨戰事擴大的風險與經濟下行的壓力。目前看不到中美雙方對此有何共識,但是中方願意與美方舉行高層對話,至少表示不排除與美國在俄烏問題合作的可能。臺灣問題是否成爲交換中方改變對俄羅斯態度的籌碼,給外界留下想像空間。

增加美國製裁中國難度

有論者認爲這次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對美國而言是短多長空,美國固然重回北約的領導地位,再度收編歐洲盟友,但長期而言,美國在歐洲也會陷入兩難:弱化後更加依賴美國的歐洲也會成爲美國的負擔,美國現有的國力不可能兩線作戰;但強大的歐洲也不願居於人下,在文化、科技、金融、國際等方面也有與美國一較高下的實力,未必聽命美國。加上最近印度、中東阿拉伯國家及非洲國家的表現,美國在後冷戰獨霸的地位四處受到挑戰。所以,俄烏戰後的國際格局很有可能再一次給中國一個喘息和發展的機遇期。

從這次習拜會來看,更加接近G2的世界格局,表面上和短期間或許還很難確定,但趨勢已清晰浮現。中國該如何掌握這次機遇?短期是認真參與俄烏戰爭的國際調停,穩定歐洲與俄國局勢,取回道德至高點,預防新冷戰的出現。長期而言,持續開放政策,與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國家經貿往來,增加美國對中國發動金融戰、貿易戰的難度與顧慮。中國與歐盟關係深化,對大陸科技工業與經濟轉型十分有幫助。

「911事件」讓美國把注意力從中國轉移到中東與阿富汗,帶給中國第一次歷史機遇期,讓大陸全力發展經濟,也讓臺海和平20餘年。這次,美國必須面對俄羅斯在歐洲的變數,但美國國力已明顯衰退,極有可能在中國政策上被迫做出退讓,歐洲也有可能需要爭取中國的支持,有可能帶給中國第二次歷史機遇期。臺灣若能務實處理兩岸關係,這個歷史機遇將不僅屬於北京,也會屬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