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國際和平的新希望

旺報社評

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和解,可說是習近平「西方外交戰略」的首勝,它的重大意義是一帶一路除了中歐班列之外,還可從巴基斯坦經伊朗、沙國直通非洲,讓美國在追逐歐亞大陸「世界島」的競爭中落居下風,而俄羅斯經過俄烏戰爭的消耗,已經無力逐鹿「世界島」,中國有機會成爲歐亞大陸唯一稱雄的國家。

競逐世界島 美中勝負已分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進入第3任期,開始推動新的對外關係策略,繼今年2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接着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呼籲堅持文明平等、互鑑、對話、包容,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的合作網絡。儘管遭到西方民主國家的非議,但不可否認其對中美競爭與非西方陣營所造成的影響。

1997年香港主權迴歸後,大陸開始倡議「新安全觀」,希望以合作、對話、發展取代強權干預第三世界國家的作爲。大陸外交也跟着從單邊、雙邊主義轉向多邊主義,先後成立「上海合作組織」與「博鰲亞洲論壇」。胡錦濤時代又標榜「上海精神」、「國際關係民主化」、「和諧世界」等外交理念。希望國際社會共同追求「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精神。過去10年在習近平主政之下,隨着中國崛起,大陸又推出實質幫助第三世界發展的「一帶一路」政策。

外交總是隨着戰略安全的威脅而轉向,毛澤東時代,大陸認爲主要威脅來自北方的蘇聯,乃建構出「南方外交戰略」,以第三世界老大哥的身分,換取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構成國際安全的後盾。江澤民與胡錦濤時期,蘇聯垮臺,北方威脅不再,大陸改追求「北方外交戰略」與「南方外交戰略」並存。由於北方與俄羅斯的關係不確定加上北韓核武危機,因而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北方外交以地緣安全爲主軸,南方外交以繁榮和發展經濟爲目標,兩個組織屬性不同。

過去10年,隨着美國的「戰略東移」,習近平趁勢建構「一帶一路」的「西方外交戰略」。一帶一路主要呈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傳統有「走西口」的慣性,2000年前的漢代,人們就能從中原經西域連結俄羅斯與歐洲。但近代國家不管是「走西口」到俄羅斯,或走更艱難的絲綢之路,若沒有國家力量介入,個別商人想經由陸路到西方經商,可說是困難重重。

推俄烏和解 中國更有底氣

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政策,其實是以經濟爲主軸,政治其次。反倒是,美國從冷戰開始經營中東,是以現實主義政治思維做爲主軸,無可避免落入國際政治經濟學「政治使人分裂、經濟使人團結」的規律陷阱。

美國以權力平衡爲中東政策主軸,把武力當外交工具使用,造成冷戰以來中東國家戰亂不斷。冷戰時期,美國爲對抗蘇聯,把中東的安全交由以色列執行,以色列採取以牙還牙的政策,以阿衝突不斷。冷戰結束後,蘇聯威脅解除,美國外交政策更強調單邊主義,因而有九一一事件的發生。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投入反恐戰爭,國力不斷消磨。歐巴馬時期,爲因應中國崛起,開始建構「重返亞洲」政策,2021年8月拜登政府從阿富汗撤軍,代表美國「以武力改造中東時代」的結束。美軍撤離中東,爲大陸一帶一路留下空間,大陸遂以和平發展的策略漸次介入中東。

俄烏戰爭發生後,美歐國家全力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中東缺口更大,大陸乃積極搶進,習近平去年12月訪問沙國,不但簽署了34項投資協議,更爲沙伊和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沙伊和解是中國和平外交的一小步,卻是國際和平的一大步,有了這一步,大陸推動俄烏和解將更有底氣,俄烏和平若能達成,大陸將成爲國際和平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