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歡迎大陸和臺灣各界民衆交朋友

旺報社評

今年大陸對臺工作會議,因高層人事變動,整整推遲了4個月,但好事不怕晚。這場會議傳遞出的對臺訊息,令臺灣所有期待兩岸和平避戰、交流融合人士爲之振奮。正如英國作家狄更斯小說《雙城記》中的名句:「最壞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臺海兵兇戰危之際,大陸願重啓兩岸大交流,臺灣民心必能穩住。

迴歸和統 涉臺輿論糾偏

透過大陸央視新聞中對臺工作會議的畫面可知,臺辦、軍方、統戰、外交官員都參加了會議。北京處理兩岸關係的最高層,有跨部門、跨體系的協調決策機制,一年一度的對臺工作會議,正是觀察整個涉臺體系工作方向的絕佳窗口。今年對臺工作會議的特點,除了推遲舉行外,王滬寧、王毅、宋濤「對臺新3人組」帶來了不少新訊息。

會上,王滬寧提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對臺總體方略,這3個詞北京過去常常用於要求貫徹經濟領域的「新發展理念」,很少用在對臺工作的官方表述中。言外之意是,北京高層可能認識到,「總體方略」在執行層面,出現一些偏差、或落實不夠的情形。近期日媒發現,大陸民間網路似乎在爲「武統」降溫,對比前後訊息,不排除大陸似有意對涉臺輿論糾偏,要求迴歸「和統論」。

大陸對臺重新迴歸和統,另一個明顯的跡象,就是王滬寧提出「要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同臺灣各階層人士交朋友,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其中「交朋友」的涵義相當重要,值得再三琢磨。原因何在?因爲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蔡總統第二任之後,北京對兩岸關係的總體認定,逐漸朝「敵我關係」滑動,軍事圍臺施壓、民間武統浪潮還只是一個方面,對臺更敏感的變化折射在以下3個細節:

細節之一,大陸自2021年首次推出「頑固臺獨制裁清單」,並在去年8月一口氣制裁多位綠委,一些被制裁者在臺灣社會看來並不算「鐵桿」獨派,令綠營政界幾乎一面倒站到大陸對立面。細節之二,大陸在2019年之後連續以國安法、反間諜法爲名,在境內逮捕多位臺灣民衆、學者、青年,更在《人民日報》刊登「告臺灣情治部門書」,帶有通牒式語氣。細節之三,大陸民間要求廢除ECFA、鼓勵窮臺、批國民黨是暗獨的聲音絡繹不絕,官媒和學者亦有所呼應。

上面3個細節,再加上前文提及的武統輿論、軍事動作,給臺灣、大陸乃至國際社會帶來一種判斷或認知,那就是大陸要扭轉「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臺路線,將藍綠無差別視爲「拒絕統一的美國馬前卒」,將臺灣民意無差別視爲「大多數支持臺獨」,兩岸關係一刀切,變成「促統vs.反統」的敵我關係。

化敵爲友 消除疑慮恐懼

既然敵我關係已經樹立,那麼軍事解決、戰後改造,必成爲大陸「對臺方略」的核心思維。這也衍生出美國朝野軍政各界不斷提出「武統時間表」,臺灣被美國好戰派鼓吹要全民皆兵、人人配槍的荒謬場景。

今年的大陸對臺工作會議,完全不是這個旋律。王滬寧的「交朋友」是三段論:首先,兩岸要擴大交流,這是交朋友的條件,兩岸不交流怎麼交得到朋友;接着,大陸要和臺灣「各階層」交朋友,這是交朋友的範圍,不能侷限於特定羣體而要海納百川;最後,要促進兩岸心靈契合,這是交朋友的預期結果,雙方要建立彼此信任、消除彼此疑慮和恐懼。

美國愈是宣傳兩岸戰爭危機,民進黨愈是配合美方戰略,大陸就愈應該和臺灣民衆多交朋友,交的朋友愈多愈好。不過,受2020大選民進黨「抗中保臺」操作、中美關係惡化與疫情3年交流中斷的影響,兩岸關係態勢與社會氛圍已今非昔比,大陸對臺「交朋友」不能簡單套用疫情前、甚至馬政府時期的思維和方法,而需要更多的創新。

首先應重拾兩個理念:一是2009年胡六點中「對於那些曾經主張、從事、追隨臺獨的人,歡迎回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上來」;二是2019年習五點「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要把臺灣人當自己人看待。不過,至少明年大選投票前,民進黨政府對重啓兩岸交流應會非常謹慎,不會有所做爲。大陸可主動出擊,譬如宣佈開放團客赴臺觀光,和臺灣相關大學組織協商陸生赴臺就學等。

大陸和臺灣民衆交朋友,若能化硬爲軟,當能化敵爲友,持之以恆,兩岸民間感情必能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