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賴清德當以安倍的務實爲師

旺報社評

賴清德副總統赴日參加前首相安倍晉三家祭返臺後,隨即就美臺與兩岸關係發表論述,雖然充滿「尊蔡」色彩,但一改過去謹守分際的低姿態,涉及專屬總統權限的外交、兩岸議題,流露競逐2024的企圖心。賴清德社會形象不差,民意支持度也非常高,但臺獨標籤是其總統路上的障礙,大陸早就把狠話撂在前頭,美方也對他存有疑慮。

抗中護臺搞錯方向

民進黨全代會螢幕顯示巨幅安倍晉三遺像,安倍生前提出的印太戰略願景,似成爲賴清德乃至整個民進黨高舉的旗幟。而向來以安倍爲偶像的賴清德,更是透過此次弔唁展現出與日本政壇深厚的人脈關係,相信「日本牌」今後將是賴清德卡位2024的優勢之一。但是,如果賴清德只是一味模仿安倍的形象、作風,甚至將安倍以個人身分大力呼籲的「抗中護臺」作爲競選總統的訴求,不僅搞錯了方向,也是對安倍政治遺產的誤讀。

若套用賴清德「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自詡,那麼安倍晉三就是一位「務實右翼主義者」。作爲首相的安倍,與作爲議員的安倍,這兩者之間是有明顯區別的。首先,無論作爲家族政治傳承者,還是擔任議員期間及卸任首相後,安倍在歷史、修憲、中日關係等敏感議題表現的政治傾向,毫無爭議是一個右翼主義者,一旦就任首相,就把右翼的一面收在身後,以務實的思維處理與中國之間的政治矛盾。

21世紀以來,中日關係兩次重要轉機,都與安倍晉三密不可分,這已寫入了習近平、李克強在安倍猝逝後的唁電之中。2006年安倍首次就任首相前,中日關係因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靖國神社而掉入冰點,安倍上任後立即承諾任內不會參拜靖國神社,搬走了當時中日關係的最大障礙。很快,安倍訪問北京展開「破冰之旅」,大陸總理溫家寶次年回訪日本進行「融冰之旅」,開啓了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蜜月期,一直延續至2009年日本政黨輪替之後。

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前,因野田佳彥任內爆發釣魚臺國有化風波,中日關係再次跌至低谷,大陸反日情緒高漲。尤其當時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亞太再平衡」政策,宣示美國將重返亞洲,目標有意無意指向中國,影響所及,日本官方和民間對中國的不友好態度明顯擡頭。

安倍第二任期上臺初期,配合美國戰略彰顯其右翼、強硬的立場。在此背景下,2014年北京APEC首次「習安會」以尷尬、冷淡氣氛收場,但雙方關係很快就穩定下來,1年後的第二次「習安會」,雙方相見歡,關鍵在於安倍接受了中方以「中日四個政治文件」作爲改善雙邊關係的政治前提。

大陸支持安倍三箭

「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是1972年中共與日本建交後簽署的4份外交文書,反映了不同時期雙方對臺灣、歷史等敏感問題的立場,其中不乏類似九二共識的求同存異、各自表述。安倍之所以接受「中日四個政治文件」作爲前提,一方面因爲這些文書是需要尊重的歷史事實,另一方面則因爲這個概念包山包海,只要概括接受就可以避免名詞上的爭議,換取對中關係改善空間。果然,安倍第二任內,中國大力支持「安倍三箭」政策,遊客與資金涌向日本,爲日本創造外匯收入與投資,兩國並攜手推動RCEP談判,若不是疫情影響,習近平很可能親赴日本出席東京奧運開幕把中日關係帶到新高度。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安倍也已去世,中日關係亦陷入困境。

作爲首相的安倍晉三,願意暫時放下意識形態,把「務實」擺在「右翼」之上。賴清德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他曾以臺南市長身分訪問大陸,也曾拋出「親中愛臺」、「九二共識不是問題」、「廢除臺獨黨綱也不是問題」等兩岸論述,但包括北京與華盛頓,仍未完全信賴,顯然他「務實」的能力與表現仍待檢驗。以安倍爲偶像的賴副總統,如何學習安倍務實的勇氣,並能得到國內、兩岸與國際社會的信任,將決定他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