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摸着石頭過新冠病毒的河

旺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後,大陸境外媒體紛紛報導,北京高層正在討論「疫情解封時間表」,跌跌不休的陸港股市隨之反彈,但大陸各省市正面臨秋冬新一波疫情衝擊,對大陸經濟活動、社會生活都造成重大沖擊。鄭州疫情因富士康封廠事件而引起關注,廣州近日每日新增無症狀者連續破千,大陸防疫模式是否應調整的問題,爭議更大。

地方防疫僵化遭質疑

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對大陸調整防疫模式的呼聲,更多來自「體制派」輿論領袖,包括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人大重陽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左派網紅作家周小平,都透過公開或私下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和措辭,對大陸地方政府防控的一些僵化措施提出質疑。大陸國務院衛健委點名批評地方「層層加碼」,更直指「動態清零」與「防止一刀切」之間,是否已經到了無法兼容、平衡的轉捩點?

自變異病毒株致命性大幅降低後,北京未嘗沒有考慮逐步放寬防疫。不過,龐大的老齡人口、農村基層醫療設施不夠健全、特效藥效果仍有疑慮等因素下,輕易鬆綁可能造成農村老人死亡潮,讓大陸鬆綁格外謹慎。不過,這不表示大陸在技術面未求改善。2020年初武漢封城時期先採「絕對清零」,後採取以社區爲單位,劃定高、中風險區的「動態清零」,也就是「社會面清零」。但此後大陸防疫模式即便再做調整,最多是細枝末節的優化,整體仍停留在「社會面清零」邏輯之中。

顧名思義,「社會面清零」的意思是透過日常化核酸篩查,一旦發現感染病例或陽性個案,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去方艙醫院治療,再透過健康碼、大數據追蹤,將所有「密切接觸者」甚至「時空伴隨者」居家隔離數日,以此確保未感染病毒的場所、人羣保持原有生產與生活,而維持當地經濟社會最大程度的運轉。從「大政府」的角度,也就是國家執政者而言,這種做法的確能在兼顧「動態清零」的同時,避免大規模經濟停擺和失業潮,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選項,自然受到北京最高決策層認同。

社會面清零成本高昂

不過,就地方或基層政府而言,在中央執政者眼中「綜合成本」最低的防疫模式,在執行面卻是「行政成本」最高,這纔會出現種種層層加碼、簡單粗暴的僵化措施。若要完美執行「社會面清零」,不僅需要各部門高度配合,確實保障被封控民衆日常與緊急需求,還需要維持高頻次、大規模核酸篩查的開支,並透過高效的數位政務體系作爲支撐。這就衍生出兩大問題:第一,若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就難以承擔「社會面清零」的高昂成本;第二,若地方政府治理水平有限,縱然有千軍萬馬,也可能亂成一團。

上海直到今年Omicron出現前,都遵循精準防疫原則,而且愈封愈小、愈管愈少,長三角地區出口,在全球陷入大流行困境之際,反而更暢旺,一度成爲全球羨慕的樣板,但Omicron傳播速度太快,讓上海防疫體系失靈,只好走回封城老路。此後,大陸各省市更堅決執行「社會面清零」,北京、深圳等地都加強了日常核酸篩查,務求提前發現感染者、遏制疫情擴散,目的是避免陷入「全域靜態管理」境地。這些地方的財力、治理能力都領先全國,當他們感到吃力,三四線城市必然不堪重負。

當務之急,應秉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態度,摸着石頭過新冠病毒的河,從最開始的「絕對清零」到現在的「動態清零」,思考建構「重症清零」配套措施的可能性,將防疫重心轉移到如何第一時間發現、治癒染疫的老人和重症者,並適時釋出政策路線圖。清零邏輯不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變,但在實踐方法要視病毒株的變化與現實環境而調整,務必再次成爲世界各國兼顧防疫與經濟民生的模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