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嚴肅面對美國經濟惡化風險

旺報社評

美國通膨壓力持續加劇,5月CPI年增率再創40年新高,聯準會(Fed)決定升息3碼,創下自1994年來最大升息幅度。壓不住的通膨已成爲Fed眼中那根難以拔除的刺,持續刺痛着美國經濟。這次通膨如此難解,主要在於並非由需求拉動,而是由供給端的能源與糧食等價格飆升所推動,加上大陸封城導致供應鏈緊張,這些因素都不是Fed能夠掌控的。

外溢效應 衝擊加大

當然,這並不代表升息不管用,回顧1980年代石油危機,美國通膨急速飆升,CPI年增率一度逼近15%,時任Fed主席的伏克爾將利率從原本10.25%升至20%,隔年通膨果然滑落至雙位數以下。問題是代價太大,通膨雖然降溫,卻付出經濟衰退的巨大代價。

現任Fed主席鮑爾面臨相同的兩難局面。升息過慢無助於緩解通膨;升息過快卻可能傷害經濟。儘管目前美國就業市場依舊強勁,失業率位於4%以下的歷史低點,但經濟惡化的風險正在逐漸加大。第1季美國經濟成長率從上季6.9%大幅滑落至-1.5%,遠遠超出外界預期,是明顯的徵兆。

剛結束的6月利率決策會議上,Fed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從3月的2.8%下調至1.7%,保2失敗,清楚說明美國經濟惡化程度。更不用說,如果依照當前Fed鷹派升息步調,年底前將利率拉昇至3.25%到3.5%,對消費及投資的壓抑力道勢必更大。而且,升息往往會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衝擊金融市場信心,可能對消費及投資造成二度傷害。

Fed及華爾街都發出警告,在通膨、升息與經濟衰退交織疊加下,美國股、債市流動性正在急速乾涸,情況跟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一樣糟糕。索恩伯格投資管理公司經理霍夫曼指出,現今市場流動性惡化程度不禁令人聯想起「雷曼時刻」那段不好的回憶。

北京須嚴肅面對美國經濟困境,經驗證明,美國金融動盪或經濟崩盤的外溢效應特別巨大,除了會在外貿方面拖累各國出口外,也會因爲美元升值誘使各國資金加速外逃,進而引發金融風暴。大陸經濟體質轉弱,這個外部衝擊的漣漪效應會更加放大。

穩住外資 重中之重

爲緩解經濟下滑的壓力,大陸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正透過一系列擴張性財政及貨幣政策試圖維穩經濟。從一開始中央的6大面向33項穩經濟措施,再到各地方政府如上海「50條」、北京「45條」、廣東「131項」等方案,都可見到大陸全面拚經濟的影子。不過,這些琳瑯滿目的穩經濟措施都未將美國經濟惡化的風險計算在內。這意味着即便短期刺激效果有效,但恐怕會因爲美國經濟惡化的外溢效應,讓大陸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在這樣的前提下,北京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適度調整當前拚經濟的作法。譬如,加入更多刺激內需的元素,或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出口廠商)的補助,甚至端出更多政策牛肉穩住外資信心。原因無他,降低外部衝擊最好的方式,就是鞏固內需的增長動能,況且這本來就是大陸經濟長期發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對於外部衝擊,以出口爲主的中小微企業更容易受到波及,當然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而面對資金外逃的疑慮,穩住外資信心更是重中之重。隨着各地陸續解封,包括餐飲住宿、批發零售及觀光休閒等內需服務業,正涌現一波報復性消費潮。若政策能在此刻適時助推一把,相信更具事半功倍之效。畢竟大陸內需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不管是城鎮化或內循環目標都潛藏巨大商機,這是穩住外資信心、甚至未來吸引外資的一大利器。面對此一錯綜複雜、內外交逼的嚴峻情勢,如何化危機爲轉機,正考驗着大陸領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