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 A股“腰部”光伏公司之殤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實習生孫晨陽 上海報道

3月22日,一場事關“誰是A股光伏市值第一股”的競逐戰已經打響。

主角雙方分別是隆基綠能(601012.SH)與陽光電源(300274.SZ),前者在霸榜A股光伏市值榜榜首數年後,終於迎來了實質性的超越者。只不過,有投資者戲謔,這是“短中取長”。

的確,當下A股光伏板塊還在經歷估值上的信心修復。頭部光伏公司市值幾度回調,像陽光電源這樣短時內重拾熱度的企業案例鮮有。

此外,大量的“腰部”光伏公司掙扎在基面崩盤的風險邊緣。加之產業淘汰賽越發激烈,不少A股光伏公司紛紛宣佈終止、延緩產投項目。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統計,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已有16家A股光伏公司宣佈終止或延緩投資項目,這些項目投資規模合計超600億元。

春分已過,可對於部分A股“腰部”光伏公司而言,春日氛圍卻不明朗。

超600億光伏項目終止、延緩

如果將中國光伏企業堆成一個金字塔,頭部、腰部、底部的公司數量比例正合適。

當產業淘汰賽打響,腰部公司最容易上火炙烤,不進則廢。

在過去三年內,A股光伏公司數量大增。不少跨界公司或老牌光伏公司佔領腰部位置,分享光伏產業高速發展的紅利。然而,過剩的發展勢頭導致產業週期提前到來,這使得腰部公司不得不直面最殘酷的淘汰風險。

2021年,國內光伏行業迎來了兩個“新兵”。它們有着一些相似之處:證券簡稱中都帶着“達”字,鈞達股份(002865.SZ)、聆達股份(300125.SZ),後被業內稱爲“跨界雙達”;轉型方式相同,分別以併購一家現有光伏公司的方式,轉入光伏賽道;目標市場相似,均以光伏電池爲逐利點。

可是,不到三年,“跨界雙達”分別走向了轉型的兩端:鈞達股份出貨劇增,尋求國內外擴產;聆達股份核心子公司臨時停產,經營持續虧損。

聆達股份的3月,充滿了刺骨的寒意。

3月15日,一份姍姍來遲的臨時停產公告,坐實了聆達股份光伏業務受挫的傳聞——金寨嘉悅新能源停產時間將持續至2024年4月15日。但這家公司貢獻了聆達股份95%的光伏電池片業務收入,這等同於自爆了一顆大雷。

“自爆”還在繼續。3月19日,聆達股份發佈公告,董事會同意擬終止投資建設銅陵年產20GW高效光伏電池片產業基地項目。該項目最初規劃投資超90億元,其中一期建設年產10GW-TOPCon高效電池片產線,項目二期建設年產5GW TOPCon 高效電池片產線及5GW HJT電池片產線。

作爲業內轉型還算尚早的跨界公司,聆達股份的失利令人唏噓。

在差不多的時間線,另一家光伏上市公司終止項目投資的消息同樣受到關注。

3月18日,海源復材(002529.SZ)宣佈終止其在滁州市全椒縣的光伏產業基地投資項目,並且將滁州能源100%的股權以38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愛旭股份(600732.SH)。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源復材是幸運者,總投資約80億元的項目找到了接盤人。但它亦是悲哀者,流淌着老牌光伏公司江西賽維LDK的基因,卻最終未能再現昔日的輝煌。

事實上,包括聆達股份、海源復材在內,一場席捲腰部光伏公司的寒潮,已經從2023年四季度持續至今。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去年四季度以來已有16家A股光伏公司傳播項目終止、延期投產的消息,總投資規模達到604.92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這股項目終止、延緩的寒潮,波及的不僅僅是腰部公司,甚至一些頭部企業或者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也在觀望,動態調整。

例如,輔材企業海優新材(688680.SH)在今年3月初發布公告稱,其年產2億平方米光伏封裝膠膜項目(一期)延期至2025年9月;亞瑪頓(002623.SZ)的光伏玻璃項目也出現延期,公告稱延期至2024年12月31日;京運通(601908.SH)的樂山22GW高效單晶硅棒、切片項目延期投產至2024年12月;中來股份(300393.SZ)則在今年3月份公告,其年產20萬噸工業硅及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已暫緩,項目能否順利投建存在不確定。

“腰部”公司進退維谷

今年2月底,近10萬人涌入龍年春節過後的國內第一個大型光伏展會——濟南光伏展,一探產業冷暖。

在這場展會上,一家山東本土光伏組件公司在展會現場打出了“0.7+元/瓦”的紅色橫幅,迅速傳遍光伏圈。

雖然在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交流中,該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需要達到一定的出貨量才能給予橫幅上的優惠價格,但這也反映出了非一線企業在惡性價格競爭中“浴血奮戰”。

頭部公司依靠雄厚的資金、技術、產能實力,在淘汰賽中穩如磐石;底部公司看淡長期生產空間,在資產業務規模並不大的情況下,可以“割肉”離場。但對於腰部企業而言,已經積累了一定資產體量、業務規模的光伏公司並不能打上持久的“價格戰”,進退維谷。

自去年四季度出現產業鏈價格劇烈波動、技術迭代更新加快等現象以來,腰部光伏公司實則面臨着更難的處境。

有光伏產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記者形容,腰部企業非上即下,極易處於淘汰的邊緣。相較於底部的光伏公司,它們所付出的淘汰代價會更大。“因爲它們背後還有不少股東、投資人,甚至地方政府要交待。”

產業鏈的價格波動,以及技術的迭代更新,正在加速提高腰部光伏公司的競爭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僅“光伏產業鏈價格波動”的原因描述,便出現自多個終止、延期的光伏項目公告中。例如,聆達股份在說明其光伏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停產原因時表示,近期,單晶硅電池片市場價格隨着上游原材料的價格出現大幅下降。隨着單晶硅電池片價格的快速下降,金寨嘉悅新能源經營壓力加大,且近年來因金寨嘉悅新能源經營資金籌措未達預期,導致金寨嘉悅新能源現有PERC型電池片產線經營性現金流緊張及新建產能TOPCon生產項目建設進展緩慢;京運通在解釋樂山項目延期投產的原因時,則特別提到了“2023年,硅片環節市場競爭加劇,且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的光伏產業鏈價格數據顯示,2023年光伏几乎全產業鏈價格遭遇“腰斬”——國內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端價格的跌幅分別爲66.91%(單晶緻密料)、48.66%(M10硅片)、38.37%(G12硅片)、55.00%(P型182電池片)、53.75%(P型210電池片)、48.01%(P型182單晶組件)、46.45%(P型210單晶組件)。

此外,第三方機構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光伏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端均超過800GW(硅料折算),較2022年同比增幅超過60%。其中,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在2023年擴產速度最快,這主要由一體化產能以及跨界產能提升所致。連鎖反應很快出現,產能的大幅提升導致價格快速下跌,各製造端盈利空間受到擠壓。

與此同時,技術加速迭代之下,腰部光伏公司在與頭部一體化企業的競爭中,也很難爭得更多的N型技術市場紅利。

雖然市場對高效TOPCon產能的需求不斷增長,但在供給端的節奏,大部分則由頭部企業掌控。且在技術和融資能力不及頭部企業的情況下,部分腰部公司此前拋出的新型產能投資計劃,大大增加了項目實施的不確定性。

在業內人士的總結中,本輪光伏產業的淘汰賽,可能會比預期中來得更快、更迅猛。從去年至今傳出的各種論調中,企業淘汰的比例區間從中性的50%到極端的80%。甚至,有機構預測僅在2024年,就有3家中型廠商破產。

不過,中國光伏產業從來不缺一飛沖天的新秀,也不乏應聲倒下的老兵。

而當產業競爭格局日趨明朗之前,還有多少腰部公司能熬過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