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CBA選秀 變調的臺灣籃球

▲身爲指標的SBL再不有積極作爲,臺灣籃球整體環境只會更加沉淪。(圖/資料照)

記者杜奕君/臺北報導

2019年CBA選秀風光落幕,在請來林書豪加持下,加上6名臺灣好手報名選秀,因此格外引發臺灣籃壇關注。最終6名臺將中,共3人獲選,在臺灣籃壇局勢如此混沌不明情況下,接下來臺灣籃球員該何去何從?確實是很大問題。若本土聯賽體質持續無法健全之下,臺灣籃球若持續在死衚衕內打轉,將造成嚴重傷害。

此次CBA選秀破天荒有6名臺灣選手報名參加,其中甚至包括大學剛剛畢業、ABL層級選手,以及SBL出產頂尖戰將,無論人數、層級都是歷年之最,CBA在整體薪資待遇實力都高出SBL一截情況下,確實很難抗衡好手流失狀況

但這樣的狀況並無法當成國內聯賽體質無法健全的藉口,SBL近年來整體受關注度直線下滑,已是不爭事實。日前在所謂CBL(中華職籃大聯盟)嘗試開創職籃新局失敗後,SBL這塊「國內籃球最高殿堂」的招牌究竟該如何擦亮,甚至重新贏得球迷信心,顯然是現階段唯一,也必須去做之事。

▲SBL出產的頂尖控衛林韋翰,此次也獲得CBA青睞。(圖/CFP)

SBL球賽本質並不糟糕,本土球員的整體實力也仍有一定水準,所謂的「球星」絕對可以透過行銷及包裝來重新塑造,但過去幾年SBL在經營球迷及整體包裝上的努力幾乎「歸零」情況下,比賽只流於形式,甚至是例行公事,球迷該如何買單,球員又該如何全心全力付出?

如果臺灣的「籃球人口」真有如此龐大,要支撐一個本土聯賽理論上絕對沒有問題,但相關的配套措施球場的軟、硬體設備是否到位,行銷包裝策略究竟有沒有打中球迷的胃口,這些都是必須「動手做」,才能看見成效,並且不是短暫時間就能看見成效的狀況。

但唯有開始動手做,纔有可能贏回球迷入場,甚至對本土聯賽的激情,否則流於瓊斯杯的短暫激情表象,當每年熱鬧的「中韓大戰」結束後,臺灣籃球又再次歸於平淡,實在相當可惜。

當然,球團及球員也必須扛起責任,不管職業或半職業,你的身分就是「籃球員」不要愧對自己身爲球員的應盡責任,認真的球員永遠不會被遺忘,若要改變大環境的不利局面,拿出表現爭取自己的身價與存在價值,這纔是更上層樓的不二法門。

▲SBL近年來球迷人數正逐漸流失,這絕對是國內籃球的最大警訊。(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