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王志斌:環保產業發展動力已逐漸轉爲市場和技術驅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趙方園)“當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根本動力、有效路徑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產業需求端由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逐步轉向支撐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產業發展的重點由單一環境要素末端治理轉向跨領域、多要素、系統協調的綜合治理;產業領域拓展到源頭防控、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生態修復以及與碳中和相關的領域。”

4月10日-12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CIEPEC2024)暨第六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王志斌出席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並發表演講。

王志斌表示,“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動力由政策和投資驅動,逐漸轉爲市場和技術驅動。”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的任務依然十分嚴峻,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徵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王志斌指出,近期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決策部署,都需要生態環保產業的積極響應。在設備製造更新換代,技術工藝迭代升級,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安全處置等方面都將有很大的作爲空間,我們應該牢牢抓住這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戰略轉型期。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公佈的資料顯示,40年來,中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碩果累累,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前沿與核心關鍵技術,火電廠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燒等技術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自動化、成套化、智能化、立體化。

王志斌表示,作爲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生態環保產業在支撐完成綠色低碳循環目標任務的同時,也將與新興技術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實現科技賦能、降本增效。

王志斌強調,減污降碳、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已成爲當前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

對此,王志斌提出,生態環保產業要在上述領域推動技術創新,強化成果應用導向;在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方面奮發努力。這包括以新理念、新科技引領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新風尚,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的產業循環機制,倒逼引導形成以綠色爲底色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激勵各地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營造各方共同參與生態環保修復,支持行業發展,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良好氛圍;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方案,通過體制改革創新,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