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臺灣禁播的電視劇──陸劇如何演臺灣(一)

本文節選自《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作者:倪炎元,時報出版

編者按:《斯卡羅》熱播,但其符合當權者意志的政治正確內容引發不少爭議,傳播學者倪炎元的遺作《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可以讓我們從影視作品中識讀政治。本書探討臺陸港三地因爲政治分割長達逾半世紀,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與創作風格,加以個別官方意識形態的霸權宰制,框架了三地影視題材,進而產製帶有刻板印象的作品。本書由時報出版,今起節選刊登。

2014年3月中旬,大陸央視黃金檔推出一檔電視劇《原鄉》,以 1949年後遷臺老兵返鄉爲題材,播出後在大陸內地反應熱烈,不僅收視率節節攀高,也廣受大陸學政界的肯定。然而這檔以臺灣爲背景所製作的電視劇,迄今未在臺灣的電視頻道播出,或許也因爲是這樣,除了零星報導外,臺灣方面對這檔電視劇幾不見任何關注與論述。惟該劇系兩岸啓動互動交流近30年間,首部完整的從大陸觀點製播,以臺灣社會內部議題爲敘事焦點的影視作品,其中觸碰了1980年代臺灣政治與社會氛圍。

做爲一個從大陸觀點製播的「臺灣再視」文本,這檔電視劇具有很大的分析潛能,而本章即是嘗試透過對此一陸劇的深度解讀,檢視大陸的影視工作者如何從2010年後的視角,藉着影像語言來建構1980年代的臺灣故事。

《原鄉》是由大陸演員張國立擔綱製作的電視劇。2008年他即決定投資拍攝,獲得臺灣電影製片人楊登魁參與投資,再找到臺灣導演羅長安與他共同掌鏡,並邀請臺灣演員楊懷民、潘麗麗、傅雷等參與演出,因而號稱是由兩岸共同攜手製作。張國立也邀請大陸資深編劇鄒靜之擔任總策畫,陳文貴負責執筆寫劇本,3人在海南成立策畫會。這中間劇本撰寫耗費了3年,歷經5個月拍攝,中間轉赴中港臺9個地方取景,又花了一年多才發行。再因爲劇情內容涉及臺灣,還必須送到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審批,等拿到批准的批文時,時間已過去3年,到央視播出的期間已是2014年。

2014年3月間《原鄉》正式在大陸央視黃金檔播出,先後獲得多項大陸與國際影視獎項。包括2014年10月間的「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同年11月的第1屆加拿大電影電視節最佳電視劇大獎:金美洲豹大獎、2015年12月的第30屆電視劇飛天獎的「劇碼獎」,以及2017年9月的福建省第8屆百花文藝獎榮譽獎。

除了獲得多項大獎之外,《原鄉》也得到大陸涉臺單位的肯定,2014年3月間,當《原鄉》確定將在央視播出不久,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特別接見《原鄉》劇組的臺灣演員及製作人員,根據人民網報導,張志軍肯定這部電視劇順應兩岸關係發展潮流,挖掘出兩岸共同的文化和親情,生動展現「兩岸一家親」的血緣聯繫和民族感情,體現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來之不易,具有重要的意義。

《原鄉》總導演兼主演張國立介紹《原鄉》故事。由海峽兩岸聯合打造、紀念臺灣開放老兵回鄉探親25週年的電視劇《原鄉》圍繞臺灣老兵回鄉展開,書寫了一段大歷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本劇將在海峽兩岸和香港取景拍攝,共計30集。(新華社)

《原鄉》雖然在大陸播出時獲得極高的收視率,但這檔以臺灣的人與事爲題材的電視劇,卻一直沒機會在臺灣播出,也就完全缺乏了臺灣觀衆的反應與論述。儘管導演張國立在接受訪問時公開表示「這部劇要是能在臺灣播出,臺灣觀衆也能看到就更好了。」隨後雖曾一度傳出將在民視推出,但稍後並未見播出,

按2014年兩岸交流尚稱頻繁,何以《原鄉》依舊未能獲得機會在臺灣電視頻道播出?這其中的緣由,當時負責把關的文化部並沒有任何公開的說法,倒是當時曾任廣電公會理事長的汪威江,在雜誌撰文呼籲文化部鬆綁兩岸影視交流,中間所舉的例證就是陸劇《原鄉》,文中刻意提及文化部對陸劇的審查,僅限文藝愛情、家庭倫理等十種劇種,凡涉及革命、抗戰等近代史敏感題材皆不在其列,汪威江擔憂《原鄉》很可能面臨未審先判的命運。是否是此緣由不得而知,至少從結果看這出電視劇迄今都未在臺灣推出,也讓可能的對話留下空白。

儘管沒有任何資料顯示當時的文化部是否以某種理由擋下陸劇《原鄉》,但既然傳出民視有意播出,顯然官方沒有刻意阻擋,耐人尋味的是民視最終並沒有播出,其它有線或無線頻道也沒有播出,這中間是否還有其它特別緣由?電視臺購買陸劇除了收視率考量就是避免爭議,雖說陸劇《原鄉》已經刻意淡化許多可能引發爭議的議題,但編劇對許多臺灣觀衆已經視爲當然的事實與記憶還是存有隔閡。

例如警總明明是軍事單位,編劇可能誤解其爲警察單位,警總高官竟是身着警察制服;再例如老兵的戰士授田證是一直到1990年以後才立法可以折換補償金,在此之前根本不受重視,劇中竟有老兵將錢放在供桌上,甚至還有流氓意圖騙取,相關情節令人莫名所以;此外歷史時空也不時出現錯置,如老兵發動抗爭的1988年,當時早已解嚴,警總也不復存在,但劇中的警總卻還在監控老兵。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當然最可能引發爭議的還是劇中山豬的角色,這是除老兵妻子外,整部劇中唯一登場的本省籍臺灣人,他的身分是國大代表之子,卻扮演在廟口聚衆爲惡的流氓,不僅騙取老兵戰士授田證,還強押眷村少女賣淫,是個徹頭徹尾的反派角色,這樣的角色設定,會不會讓臺灣觀衆認爲是在刻意醜化臺灣人,甚至產生反感?這些或許都是電視臺考量的因素。

姑且不論《原鄉》是否再現臺灣的實況,做爲一部描述臺灣故事的大陸電視劇,它還是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影像文本,特別是其究竟如何呈現大陸所謂主旋律影視作品中對臺灣形象的建構與想像。

儘管《原鄉》有部分臺籍演員參與演出,不少場景是在臺灣攝製,但這部電視劇不論在製作、編劇、導演,乃至主要演員都是出自大陸,製作人張國立有全國政協委員身分,全劇腳本內容事前必須枸相關單位的嚴格審批,才得以在央視黃金檔時段播出,加上中國國臺辦官員的背書,可以說這部電視劇在主題與意識型態立場上,完全符合當時北京當局對臺灣問題的官方立場,它當然也就能反映當時大陸菁英階層對臺灣的主流觀點與想像,透過對其戲劇文本的解讀,是可以再現當前大陸對臺灣想像的心靈結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