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咸陽軍艦的秘辛(劉良升)

咸陽艦在海上巡行的英姿(圖文:劉良升/作者舅舅提供)

前一陣子與同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役的舅舅閒聊,竟然不經意地打開了他塵封50年的記憶庫,將早已走入歷史的咸陽軍艦重新帶回了我倆的視野。

話說中華民國海軍經歷八年抗日戰爭的摧殘,戰力僅剩長江和珠江流域內殘存的數艘淺水炮艇,整個海軍編制也萎縮成魚雷艇隊、江防佈雷隊、和移師陸地的岸基炮隊,可謂瀕臨全軍覆沒的窘狀。抗戰勝利後到1940年代末,從美國接回的6艘太字號護航驅逐艦(太康、太平、太和、太倉、太湖,太昭),和數艘堪用的日本戰後賠償軍艦:丹陽艦和信陽艦等,再加上一些美援的永字號炮艦或掃雷艦、登陸艦艇和輔助艦支,(除卻叛變投共的英國制重慶號巡洋艦,和英國租借後又收回的靈甫號護航驅逐艦),中華民國海軍得以重新鳴笛出發,在東亞海域開創一片天空。

邁入1950年代,當時蘇聯對中共解放軍海軍提供了鞍山艦、撫順艦、長春艦、太原艦,號稱「四大金剛」的4艘驅逐艦,是時爲維持臺海海面上的優勢,美國海軍乃轉手噸位更大火力更強的4艘陽字號驅逐艦,是爲洛陽艦(DD-14)、漢陽艦(DD-15)、咸陽艦(DD-16)、和南陽艦(DD-17)給中華民國,這4艘「超級巨星」頓時成爲國府海軍新寵。在1967年以後開始陸續有更多陽字號驅逐艦加入國軍海軍序列之前的歲月,所有重要的任務,無論是作爲領袖的座艦、出國訪問友邦、跨海宣慰僑胞、參加聯合演習等,都少不了這4艘王牌戰艦的身影。

四艦之一的咸陽軍艦(DD-16),於1942年初在美國海軍成軍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在歐亞戰場均有建樹,1955年在美國東海岸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使用。首任艦長陳慶堃上校(後以海軍中將軍銜退伍),爲海軍傳奇人物,他在1949年4月國共內戰中,以永嘉艦少校艦長的身份,主動帶領十多艘軍艦冒險自南京起錨,從已經爲解放軍控制的長江下游江陰水道,衝出解放軍兩岸炮擊的彈幕突圍成功,從而獲得最高榮譽的青天白日勳章一枚,可見海軍對咸陽軍艦的重視程度。

咸陽艦自船舷發射魚雷之影像(圖文:劉良升/作者舅舅提供)

豈料,咸陽艦自美國返回中華民國途中,曾短暫停留巴拉馬,在離港之際,竟然因爲當地領港人員的疏忽,與他船碰撞致艦尾受損,乃直接前往美國西海岸加州修復後再返國。沒想到回到臺灣以後,又發生了兩次撞船事件,成爲海軍有名的「兇船」,而艦艇官兵則以「公羊艦」的外號來自我解嘲,殊不知咸陽艦在中華民國海軍的「水土不服」,最後竟釀成她意外觸礁提早報廢的最終宿命。

舅舅自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後,和同班同學胡僑華叔叔一道在同一條商船上實習,完畢後竟更有緣同時分發到中華民國海軍咸陽艦,履行爲期一年的預備軍官役,胡爲少尉損管員,舅舅則是少尉輪機員。報到之際恰逢咸陽艦在船塢內大修,舅舅趁此良機把艦上的各項設備管路徹徹底底地學習研究。時爲1969年,正是海軍接收更多的陽字號驅逐艦,擴大陣容的黃金時期,咸陽艦編制內的輪機官徐堪少校已前往美國接艦,所以輪機長馮英中校指派舅舅以預官少尉代理少校輪機官的勤務,與72位艙底好漢在4個機艙內,執行例行任務。

1970年5月,咸陽艦與僚艦在馬祖外海進行反潛訓練完成後,指揮官臨時改變航道,誤入暗礁區,縱然稍後旗艦以旗號通知要求咸陽艦緊急閃避,但爲時已晚,只聽到一聲轟然巨響,整艘軍艦就像跳躍一般,撞擊到暗礁之上。該艦所擁有的兩根直徑近30釐米,且各輸出25000馬力的螺旋槳鋼質軸承頃刻間完全斷掉了一根。

此外,聲納及艙底也撞凹導致嚴重受損,而且前鍋爐艙和前透平機艙因底部撞裂而迅速進水,艙底配置的往復泵浦來不及將急速涌入的海水抽出,這可是舅舅首次面臨損壞管制緊急作業的挑戰。在現場與前鍋爐艙主管楊鍾明上士,和前蒸汽透平機艙主管穆國光上士商議後,舅舅決定違反損壞管制隔離艙間的原則,反而將前鍋爐艙與前蒸汽透平機艙交連起來,藉打開透平機艙的Bilge Valve,利用交連到覆水器的大泵,將涌入艦身的巨量海水緊急抽出,有效控制了進水受損的範圍,也免除了一旦海水進入爐火高溫區,有產生爆炸的顧慮(水遇高溫瞬間體積膨脹52倍,效力等同炸彈爆炸)。如此權宜安排使得受損後的咸陽艦,依然可以在一個螺旋槳的運轉下,慢速駛回澎湖海軍基地。

這次重大意外事件,縱然舅舅因忠於職守,臨機應變得宜,獲得記功一次的獎勵。即便時任艦長李作堃上校是一位勇於任事,治軍嚴明,學經歷極優的海軍明日之星,原本在演訓後李艦長就要調往他職佔少將編缺等待晉升。然而李艦長在艦橋上取代副長鬍樹桐中校的位置親自指揮,卻因支隊指揮官下令要求臨時變換航道,意外衍生出觸礁事故被送入了軍事法庭,最後被判刑入獄十年。

至於嚴重損毀的咸陽艦,經評估後被認爲修復的費用過高,於1972年正式除役。據說稍後咸陽艦艦體曾略微改裝,在電影「海軍突擊隊」中充作侵華日軍的旗艦出雲艦之用,並在電影鏡頭前爆破(我幼時曾觀看此片,劇情爲抗日戰爭初期,海軍突擊隊員和上海愛國幫派人士,混入靠岸泊港的日本出雲艦彈藥艙內,引爆出雲艦。縱然爆破場面壯觀,但與史實嚴重不符),最終解體將廢材出售。

作者舅舅(右)與陳法河士官長(左)於咸陽艦上合影(圖文:劉良升/作者舅舅提供)

舅舅還分享一件秘辛,衆所周知咸陽艦的船身設計原本不佳造成船體重心本來就偏高,其同型的姐妹艦曾在太平洋上有翻船的記錄。加以由於老艦身搭配新型的先進雷達桅杆,使得船身上層結構的重量更爲增加,連帶將重心上移,愈發加劇航行時不穩定的變因。1969年9月和10月之交,佛勞西臺風(Typhoon Flossie)襲擾臺灣周邊海域時,咸陽艦正在海中執勤。爲了避免狂風巨浪將咸陽艦吹翻,造成嚴重海難事故,艦員們除了全力使用壓艙水之外,舅舅和李艦長還商議將船上已用罄之空的柴油油艙,注入更多的海水來增強船身底部的配重,這多賴舅舅對軍艦上管線的熟稔,親自領導同僚,才能夠將空柴油艙和其他的柴油艙以閥門有效阻絕,好確實分隔海水和柴油燃料。同時李作堃艦長勇於負責,支持部屬執行正確作爲的態度,反讓舅舅在追憶此事時,對李艦長的遭遇有了更多的傷感與不平!

半個世紀前舅舅在海軍咸陽艦服勤時,艦上海軍官兵將乘風破浪,同舟共濟的精神高度發揚,始能化險爲夷。固然咸陽軍艦在中華民國海軍內的遭遇算是「命運多舛」,但是那羣同舟一命,忠於職守的袍澤們,諸如李作堃艦長、馮英輪機長、陳漢權輔導長、張正陽損管官、徐國海戰情官、陳法河士官長、後機艙的賈上士、後爐艙的曹中士等,他們執着專注的臉龐仍然鮮活地保存於舅舅的腦海中。也在此借文章之末,向維護臺海和平的陸海空三軍官兵致敬!

(作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