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鶯歌石傳奇(劉良升)

鶯歌石傳說衆多,以鄭成功馴服鸚哥精最爲人知。但根據史料記載,鄭氏並未來過鶯歌,傳說雖美但與現實不符。(圖片取自於文化部)

一位老友利用週末閒暇,前往新北市鶯歌區的步道攀爬,並在鶯歌石邊留下一張玉照留念與我分享,這使得遠離我視野好一陣子的鶯歌石又重新進入了思緒當中。

由網上所查閱訊息得知,「鶯歌」即是「鸚哥」之謂,就是鸚鵡的別稱。記得幼時在名漫畫家陳定國老師所編繪講述臺灣民俗故事的的漫畫圖冊中,曾經讀到「鶯歌石」的由來,乃是敘述着明朝末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在臺南地區擊敗了荷蘭殖民政權,光復臺灣島之後,親自領軍北進。當大軍抵達臺北盆地的邊緣立寨駐紮時,夜晚時分時有大霧,且常常發現有士兵莫名其妙地失蹤。鄭成功下令將士嚴防,始發現該山區有一隻巨鳥常於深夜藉夜色起霧巡行狩獵,並趁機叼走了不少鄭成功麾下的戰士。鄭成功聞訊後大怒,命手下拖出「紅夷大炮」瞄準發射,結果一擊中的,瞬時巨鳥轟然墜地,化爲巨石匍匐於臺北盆地山邊的山腰處,即爲今日所見之「鶯歌石」。現今的新北市鶯歌區也因而得名。

當然這則臺灣民俗「傳說故事」並不屬實,先說鄭成功在臺南接受荷蘭殖民政府投降後,接連獲悉一連串不幸的消息,首先是父親鄭芝龍和家屬計11口在北京被清廷處決,隨後南明小朝廷的末代君主永曆帝朱由榔爲叛將吳三桂在雲南絞死,繼而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爲杜絕原籍閩南地區的當地華僑與鄭氏通氣,在菲律賓華人社區中展開了無分別的大屠殺,再加上鄭氏嫡長子鄭經與鄭經胞弟乳母有染的消息傳出,讓鄭成功面臨國事家事變故的煎熬,一時急火攻心,僅僅在收復臺灣台南地區約5個月後,國姓爺鄭成功便以37歲英年憂憤而亡,逝於臺南。故在他有生之年,根本來不及遂行率兵北上統一全島的宏圖大業。再言,巨鳥變巨石的過程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純爲後人附會美化這座地方文物「鶯歌石」所編出的典故罷了!

至於這座辨識度極高的「鶯歌石」,就坐落於臺灣縱貫線鐵路鶯歌火車站東北角不遠處。弟弟和我小時候坐火車南來北往時,多不會錯過觀看這座位在鐵路線北端約莫一百來米山腰上的巨石。巨石頂上長出的小樹和植物,也如同「鳥冠」般裝飾着「巨鳥」的頭頂,從適當角度遠眺真如同一尊昂首的巨鷹,雄踞矗立於山腰之間。

但是直到我大學畢業,自海軍役畢退伍後供職於桃園地區,我才首次有機會攀爬步行於鶯歌石邊上的步道,實地親近這座每每在鐵路列車上「神交」的地標。待登上了巨石邊的平臺,背山俯瞰大漢溪峽谷,視野極其開闊,可遠眺對岸三峽區「山形似鳶」的鳶山勝景。這山河景緻也完整詮釋出淡水河中段的大漢溪,甫自桃園臺地沖刷通過了臺北盆地周邊合圍的羣山,主河道由原來的「V字形」峽谷地形,過度到平緩開闊河牀的形貌。鶯歌石步道實在不愧爲大臺北地區知名的郊山路線之一。

數年前再次回臺乘火車經過鶯歌石時,只見山底處多出了數幢拔高近二十層樓的高層住宅建築,它們竟然「霸氣地」遮擋了我的視線,我還要從高樓與高樓的間縫之隙,才隱隱約約地瞥見藏身於後的「老相識」鶯歌石了。這種因爲政府主管單位規畫不當,草率覈准構築高樓,而造成地方文物天際線景觀「不可逆轉的」的永久傷害,着實令我神傷不已!

走筆至此,小時候所見巍然聳立,狀似唯我獨尊的實體鶯歌石,和漫畫家陳定國老師畫筆下民族英雄鄭成功,所擁有帥氣凜凜的「紅夷大炮」,和軍紀嚴整明鄭大軍的形象,纔是在我腦海裡串聯出「鶯歌石」系列的永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