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百年黨慶後的兩岸和平路(蕭旭岑)

圖爲國父孫中山逝世96週年紀念,國民黨主席江啓臣(中)率黨務主管臺北國父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致敬。(本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在內戰導致兩岸隔海分治71年的歷史脈絡下,無論是中國國民黨或是中華民國政府,應該都有着十分複雜的情感。無論如何,站穩從《中華民國憲法》出發的立場,對中共百年曆史必然有期許,希能在此基礎上,迴歸和平之路,兩岸纔會有未來。

對謹守《中華民國憲法》的政黨或政府而言,臺灣與中共的關係應當視爲內戰後的分治狀態,初衷都是爲全中國人民奮鬥。雖隔海分治,各有各的憲法及統治當局,但已建立共同政治基礎,也有爲兩岸人民福祉的共同遠大目標。既然國父孫中山先生爲兩岸所共同尊崇,就讓我們從三民主義出發思考。

從「民生主義」來看,回顧中共百年曆史,尤其最近40年,我們當然必須肯定,中共在14億人民的民生問題付出相當心力,也取得巨大成就。幾個重要措施,包括全面脫貧、建成小康社會、大幅改善人民生活,做到前人所未能。此外,完備基礎建設,尤其是鐵路交通,也是國父當年「實業計劃」的一部分,爲民謀利,爲國興利成果斐然。

從「民族主義」來看,中共國力日盛,已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戮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若能進一步實踐中國傳統王道思想,當更有助於協和萬邦,促進世界和平。

但在「民權主義」方面,與國父倡議的「主權在民」,尤其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這些價值上,仍有差距。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曾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呼籲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我們對此應有期許,因爲這是拉近兩岸距離的最佳方案。

最重要的是,我們注意到在中共百年黨慶談話中,習近平釋出了兩個重要訊息。第一,他重申「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迴歸《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九二共識」與「堅持一中原則」並列,代表兩者並未畫上等號,展現了相當的彈性。簡單說,這代表「一中原則」之內,還有「求同存異,各自表述」的空間。

很遺憾,蔡英文政府的陸委會立刻膝反射地迴應,聲稱2300萬臺灣人民已否定「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這是不折不扣的謊言。臺灣民衆從未就此議題進行公投,何來否定之說?我國憲法難道不是「一中憲法」嗎?更何況蔡英文2015年競選總統時提出「維持現狀」,當時是馬英九總統執政,就是有包含「九二共識」的現狀,否則蔡英文也不會繼承ECFA至今。

第二,習近平雖再次強調統一,但是他把「和平」兩個字放回去了。中共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促進和平統一」改爲「促進統一」,之後包括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等,提到「統一」都不加上「和平」,這樣新的表述方式,引發了諸多「武統」的疑慮。現在習近平加回「和平」二字,不能不說蘊含深意。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統一選項並未排除,但沒有時間表,也不能違背憲法總綱(如主權在民)。馬前總統曾主張,即使要統一,也要遵守兩大原則──「方式要和平,程序要民主」,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中共如果使用武力,臺灣人民不會接受,是否要統一、如何統一,必須取決兩岸人民,尤其是臺灣人民是否同意。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曾說,會尊重臺灣的社會制度與人民的生活方式。馬前總統在第二任就職演說也曾說,臺灣實施民主的經驗,證明中華民族的土壤並不排斥外來的民主制度。在中共百年黨慶之後,習近平與馬前總統這兩個談話,格外有意義;兩岸只有真正彼此尊重,共興共榮中華民族,兩岸纔有和平,也纔會有未來。

(作者爲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