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出口成長爲什麼連十黑?(朱雲鵬)

財政部公佈,6月出口對5大主要市場都同步下滑。(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出口成長,從去(111)年8月就開始巨幅下降,9月起轉爲負,且負值逐月增加,到今年前半年,負值擴大,合計較去年同期下降18%,情勢極爲嚴峻。一言以蔽之,就是連十黑,而且上(6)月衰退最嚴重,較去年同月下降了2成3。我們的經濟成長被拖累了:去年經濟成長率爲2.35%,但今年第一季的成長劇降爲-2.87%。

機電產品爲臺灣出口的主力,包含機械、電機、資通與視聽產品、家用電器、電腦及通訊產品、半導體及設備、其他電子零件等,佔出口比率達2/3。今年上半年,這些產品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14%。而這類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是中國大陸,在今年上半年,出口到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金額比去年上半年驟降了1/4。其他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重災區還有傳統產業出口,包含石化和鋼鐵產品。

爲什麼出口連十黑?第一個原因是全球經濟走緩。世界貿易組織(WTO)於2023年4月發佈最新一期《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2023年第一季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爲95.6,低於基準點100,表示低於中期趨勢。同組織《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報告顯示,預計2023年全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增長1.7%,高於2022年10月預測的1%,但遠低於2022年全年2.7%的增長率,也低於過去12年來2.6%的平均水準。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美中貿易戰效果的延續。臺、美、中貿易本有連帶關係,在資通訊產品方面尤其如此:臺灣供應半成品到大陸,然後大陸組裝出口到美國及其他先進市場。2018年發生美中貿易戰之後,美國品牌廠商多數開始要求代工廠分散供應鏈,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增幅下降,連帶臺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金額也同步下降。許多臺灣廠商開始建立替代供應鏈,但需要時間,目前效果不足以抵銷以上的利空。

美中貿易戰之前,2017年中國大陸佔美國商品進口比爲21.6%,到了今年前五個月,這個比率已經降到低於14%。對美國而言,希望供應鏈可以重組:回美國生產(re-shoring)、在美國附近如墨西哥生產(near-shoring)、或到美國友好國家生產(friend-shoring)。這3件事都在發生,例如促使臺積電在美國設廠。至於美國的進口來源,後二者也在發生:來自墨西哥、越南、印度和其他東協國家的比率逐漸升高。到了今年前5月,墨西哥和加拿大已經超過中國大陸,成爲美國最大和次大商品進口來源。

美國來自臺灣的進口比重也略升,從2017年的1.8%增加到今年前4月的2.7%。但美國佔臺灣出口比重不夠大,而且美國的進口總額在今年前4月比去年同期下降5%,導致臺灣對北美市場的出口一樣出現衰退,幅度達15%。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臺灣本來應該有機會大展身手。如果全世界有一個地方,可以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各自打造供應鏈的過程中,都扮演關鍵角色,這個地方非臺灣莫屬:臺灣有足夠的科技基礎、充分的供應鏈塑造經驗、累積有豐富的人脈,可以讓兩股不同的勢力,在臺灣匯流;只有臺灣,能讓這兩股不同的供應流,在臺灣並行,但不必交錯。

但要成功地讓臺灣扮演這個角色,就不能受到其他國家關稅壁壘的障礙。這就更顯示出兩岸對話的重要性。中國大陸是臺灣的最大出口市場,也是區域貿易協定的參與者。臺灣在和對岸談判的過程中,就應該要談如何消除臺灣農產品和其他產品輸出到大陸的障礙,就應該要談如何讓臺灣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基礎上,有機會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像「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談,就有希望;不談,就是僵在這裡,臺灣的產品面臨像東協國家那樣的高關稅,對出口成長不利,對成功建立或參與雙股供應鏈的前景不利。

(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