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文化部的綠潮計劃(周毓翔)

文化部長史哲接受媒體聯訪。(蔡佩珈攝)

文化部明年編列預算增加64.4億,成長幅度近32%,以文化部歷年預算使用狀況來說,成長幅度相當大,這是新任文化部長史哲爲力推「黑潮計劃」的佈局,獲得政院4年100億支持,近期也宣佈推動「國際臺劇徵案」,補助並投資國際臺劇案,這一切看似理想的臺劇願景,但蔡政府實際上的目的又是如何呢?

美國的流行文化風靡全球,而好萊塢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更是不用說,然而「韓流」的崛起,刺激到臺灣人「好想贏韓國」的心理,韓劇、韓國電影、KPOP不僅在亞洲爆紅,也開始佔據歐美市場,Netflix的魷魚遊戲紅遍全球,Black Pink、防彈少年團也讓歐美人成爲「哈韓族」,看着韓國文化在全球發光發熱,臺灣內部不停在討論臺灣要怎麼趕上韓國。

臺灣的流行文化曾經在華人圈居領導地位,以流行音樂來說,臺灣樂壇曾經稱霸一時,這些熱門歌曲至今都是兩岸三地以及星馬華人的回憶,陸港星馬歌手還會特地到臺灣出道,因爲當時臺灣就是華人樂壇的領頭羊;戲劇上也居領導地位,臺陸合作的還珠格格萬人空巷,紅到越南去,而華視製播的包青天,甚至還是韓國人的童年回憶,除了古裝劇外,改編日本漫畫的流星花園,還能反銷回日本,讓日韓爭相翻拍,臺灣確實曾經領導了一個華人流行文化的時代。

然而輝煌時代過去後,臺灣卻逐漸丟失了這領導地位,臺灣人開始哈日,然後哈韓,現在追陸劇、聽抖音的臺灣人越來越多,臺灣自產自銷的影視音樂作品越來越無人問津,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政府都有聽到民間跟文化圈反映這問題,文化部一直以來也透過文策院在投資文化影視作品,假設文化產業是因爲資金不足而無法成長,那政府都加入挹注資源了,還拍胸脯保證會找幫找企業投資,那怎麼距離政府心心念唸的「臺流」越來越遙遠呢?

事實就是這幾年蔡政府所標榜的「多元」與「臺灣特色」反而窄化了外銷的市場,舉例來說,若標榜性平、族羣、臺灣特色可加分,那創作者可能會爲拿補助而儘量往這方向提案,最後出來的成品是爲了演給文化部看,而忘了要做吸引觀衆目光的電影,讓「元素」蓋過了「劇情」本身,政府鼓勵少數題材的結果卻是排擠了主流題材,政治正確才能脫穎而出。

此次文化部推出的國際臺劇徵案,標榜要多元題材、獨特性及國際性,還註明「以呈現臺灣歷史文化及時代縱深」優先投補,說得好聽,卻限縮了國際市場性。

首先,主流市場流行的恐怕都不是這樣的電影,以早期臺製戲劇流行於外的,都以中國古裝武俠片爲主,主要是其他國家未必知曉臺灣歷史文化,但對中國文化有興趣;而近幾年不拍中國古裝劇後,能在海外銷售好的,則是校園愛情片如「我的少女時代」,或是不同國家都愛的穿越題材「想見你」,主要也是因爲校園題材在亞洲國家有親近性,較容易理解。反觀「斯卡羅」製作野心龐大,講述的卻是連臺灣人都陌生的歷史,周邊國家更是根本不曉得這是什麼故事,自然難走出臺灣。

結果演變到最後,過度強調「臺灣歷史文化及時代縱深」元素的結果,限縮了臺劇臺片的外銷可能,反倒是成爲民進黨推動臺獨意識型態的內宣工具,最終就等同於編了上億預算逼着一批好導演、好編劇、好演員去當1450,在資源已經匱乏的臺灣文化圈搞文化綁樁,搞大內宣,曾經在高雄主導罷韓的史哲,搞出來的「黑潮計劃」,其實根本是在演一出「綠潮計劃」。